曹杨新村、万体馆、上海科技馆怎么来的?这部纪录片告诉你
2022-02-2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从最初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到万体馆、金茂大厦、上海科技馆,再到近年的上海天文馆和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个个建筑设计杰作,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鉴初心·筑民生》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纪录片首映礼暨新书发布仪式昨天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市民观众表示,看此纪录片如在看一部城市发展史,也在看自己的人生。

建于1950年代初的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当时工人刚刚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如何在曹杨新村的建设中体现这种主人翁地位,这是当时的设计师们重点考虑的。由于当时根本没有标准可以参考,设计师们完全按照自己对新中国的理解,对工人阶级的感情去设计建筑,最后呈现出来的曹杨新村,一栋栋房子掩映在树丛之中,让入住的工人们大为感动,由于房间里铺的是打蜡的地板,不少人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漂亮的地板,都舍不得踩进去。

20多年前建上海科技馆时,有一处方案中希望在硕大的空间里不使用一根柱子。这个建设难度很高,最后连外国设计师都自动选择妥协,表示可以接受在空间里加一根柱子。但是当时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并不认同,他们硬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攻克了这个难题,使得最后呈现出来的建筑趋于完美。而像上海光源科学中心这样的服务于高科技的建筑,在设计起来更是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但是上海的建筑设计师们硬是以过硬的水准,扛下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动人的故事都被记录在这部《鉴初心·筑民生》之中。作为上海建筑设计名家的作品集,《邢同和原创草图丨规划集》《邢同和原创草图丨建筑集》《大医小成》三本新书也同步发布。据了解,活动作为华建集团上海院建院70周年序章,旨在回望上海城市建设历程,探寻上海院与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彰显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致敬这个时代。

在首映式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表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累,是上海院能持续发展并壮大的渊源与强大力量所在。希望上海院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为行动指南,不断创新,把设计作为强化城市建设的推动力量,奋力推动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迈入现代化新征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