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4小时学习空间成上大文化新地标,设计师揭秘背后故事
2022-03-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宁静舒适的环境,多样的学习空间,24小时不灭的阅读之灯,正是上海大学为学生们创新打造的24h学习空间,自2月21日试开放后,就备受学生们“宠爱”。很多人却不知,这个灯火通明的“高颜值”书香暖地,原先只是一处图书馆的附属闲置空间,做过校园超市,给学生停过自行车,如今却“变身”为上大新晋校园文化地标。

 ※ 黑暗逼仄半地下空间改造难度大 ※ 

上海大学校本部图书馆1楼,如今已经挂上了“24h学习空间”的横幅。从入口走进去,眼前顿时一亮。宽敞的空间里,没有一排排规整刻板的座椅,而是各具特色的阅读场所。白色环状桌子、灰色布艺椅是主体,其间有“绕柱”而行、不用面对面的小空间,也有更舒适的沙发、小圆桌点缀其间,靠墙则是更安静的半私密空间,绿植、蓝毯、原木色的板材让整个场所十分明朗。

天花板上外围一圈是与之相衬的环状灯带,中间球状灯体错落有致,与原先改造前就有的立柱、工业化吊顶相得益彰,让这个空间充满简约又现代的设计感。一期可容纳500余人的这个学习空间,如今坐满了伏案的学子,最受欢迎的还是“C位”——当中一个微型花坛围着一圈座椅,顶上正对一个三角状的玻璃天顶,阳光自然地扑洒而下,成为这个封闭空间最温暖的一方天地。到了晚上,学习累了,一抬头就能仰望星空。

正是这片小小的“天光”,给予了设计师王海松最初的灵感。去年5月15日,24h学习空间正式动工,负责室内设计的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王海松教授。此前,他曾为学校量身打造了溯园,并负责尔美食堂、延长文荟图书馆及南大楼等诸多校园标志性建筑的改造设计。接到这个任务后,到现场一看,王海松说自己当时心里“挺没底的”。

这里原是图书馆的附属空间,就位于图书馆入口台阶下,一度作为校园超市,甚至自行车停车空间来使用。“不透光、半地下的建筑层高很低,且排布着各种各样的通风管道,给人的感觉就很压抑,基本没有自然采光。”要如何将这个“局促的、黑乎乎的、还是个半圆形”的逼仄空间改造成“宽敞明亮、五脏俱全”的学习场所,成为了摆在王海松面前的难题。

 ※ 多样宜人的阅读空间细节很“讲究” ※ 

黑暗自行车库中的那片“小天光”启发了王海松。“这个三角锥如果在外面看,非常像卢浮宫前加建的那个小玻璃金字塔。我就想以这片天光为中心,发散出来,呈现出圆形的构图,让空间显得更生动。”

王海松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我希望创造很多符合学生阅读行为模式的空间。比如有人喜欢一个人闭关,有的喜欢几个人做伴,有的需要做记录,有的则更想在放松的状态下看书。”根据原有空间的特点,考虑不同的阅读行为模式,王海松结合原有的物理空间重新“细分”了丰富的学习区域。

气氛较为轻松的缓冲区域,同学可三三两两散坐于此,沙发、小圆椅让人放松;休息区右手边,是半开敞隔断围合的独立阅读空间,想要更安静长时间“苦读”的同学或许就需要这里了;半圆形空间中,有环绕一圈的半圆形书桌,外圆处的长条弧形书桌可供10~12人面对面共享;半圆形直径处的位置则设置了卡座,还有一些小圆桌,方便想交流的小组团队围坐;不想与人面对面,外墙还有一圈可以“面壁”的空间……

原先的建筑空间比较局促、封闭,王海松则通过灯光、色彩、细部处理等来打破压抑感,营造更为温馨的学习氛围。

天花板上有一圈不能拆除的粗壮排烟风管,他贴着风管最下面做了一圈圆形的灯带,正好在桌子上面,既解决了阅读照明,又巧妙地化解了高度不足的压抑感。上面一圈书架,可以摆放各种书籍,营造书香气氛。环状与球状相结合的灯光布置,让整个空间也显得更生动。灯光的照度和色温都是精心选择的。“色温6000K会惨白惨白的,如射灯般泛黄的暖光是3500K。我们取了中性光,4000K左右,足够明亮但光线又比较宜人。”王海松介绍说。

环境色彩的搭配也有讲究。地上铺设地毯可以减轻走路声音,颜色选择的是蓝色,与原木的黄色正好是个相补色,在整体白灰色的浅色中性调中,带来了更愉悦更明亮的色彩。“同时也有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的寓意。”王海松说,他还特意在空间里到处都留下了绿植花草的位置,在封闭的空间中加入了自然元素。

除了学习区域,王海松还贴心地设计了休息区、咖啡区等分区,也预留了空间可作为自助打印区、研讨区等。甚至连不同桌椅的高度、舒适度都考虑到了。“70厘米高度的桌子,是最适合亚洲人体伏案的高度。”为了方便学生,每个出入口都配备了卫生间,并预留了通道可以直通图书馆的其他阅览室。

 ※ 让图书馆成为更有“黏性”的校园空间 ※ 

如今,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这里认真学习的样子,王海松也感到十分欣慰。试运行一周以来,这个24h学习空间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白天基本坐满,每天晚上也都有学生在这里通宵学习。

在参访海内外众多高校时,王海松就注意到,许多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都会特意设立一个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学习空间。他希望,上大的这个24h学习空间也能成为一个极具“黏性”的学习空间,吸引师生的驻留,陪伴着每一位上大师生一路前行,“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打造‘有性的校园’,这个‘性’能把学生老师尽可能地吸引在学校的各类学习空间里。这会提升校园的活力,也会提升师生的温暖感。”

大学一景,是图书馆无论多晚都会亮着的灯光。上海大学校本部图书馆每晚十点闭馆,但仍有很多学生到闭馆前一分钟还在埋头学习。“有时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上海大学图博档党委书记王远弟告诉记者,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阅读需求,对上大图书馆进行功能提升,这也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学校最终决定在图书馆推出这一24h学习空间,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空间结构,增加馆内公共座位,更好地满足师生专业学习、研究、学术交流等多元利用需求。

考虑到24小时开放,学校也在安全、服务上花了很多心思。空间中无死角监控全覆盖,晚上加配保安,出入都要人脸识别,只有持有校园卡的师生才能进出。为了让学生们在阅读间隙可以有所调整,空间里设置了自助咖啡吧,有咖啡、小点心提供,未来还将考虑增添自助文印设备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

“目前试运行阶段,我们还是有图书馆的老师进行管理,我们也在充分收集师生意见,对设施资源再进行调整。”王远弟表示,未来将会考虑以学生自治的方式让学生来参与到自助管理,发挥年轻力量,更好地打造好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24小时学习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