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天天以泪洗面的《人世间》收官:哭不是目的,却都哭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3月1日晚迎来大结局。已经哭惨了的观众,天天以泪洗面却不想和剧中的人物挥手作别。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让他们无法倍速观看?
是肤浅吗?你的眼泪为谁而流?
打开微博、朋友圈,只要在聊《人世间》的,都在说自己已经“哭瞎了眼”。周家老两口去世,周秉昆意外入狱,大儿子周楠在美国身亡,这些悲情戏哭也就罢了,看到周秉昆好不容易生活有了改善,买了好一点的房子却被骗,全家一夜返贫,大哥周秉义不管不顾,对待弟弟还没外人好,观众也能气得哭,然后心疼得哭……
是观众们肤浅吗?
真不是。那么优秀的编剧王海鸰一样哭。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在哭着质问父亲为什么不认可自己时,雷佳音本人在片场哭得声音嘶哑,后来出来的效果众所皆知。和观众一样忐忑地追剧,看看自己的文字到底会被如何演绎的王海鸰说:“写这段戏时心无波澜,按照人物逻辑关系写出所有的可能性就是;但在看这段戏时我哭了,看一遍哭一遍,看好多遍,好演员的演技让我叹为观止。什么叫锦上添花?这就是,这花浓烈浓艳得令人窒息。有这么好的演员演绎你的文字,多么幸福。”
观众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流泪,明明这些就是生活的点滴,如果发生在新闻报道中,看完甚至会觉得琐碎得毫无价值。导演李路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说:“人间冷暖是这部戏最重要的,所以能打动观众,让大家感觉这里有我、有父亲、有邻居、有亲人,能够找到各种映射和对照。”
戏如人生,别人的人生,也多多少少是自己的人生。原著梁晓声写这部小说时,就投入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感情,这也是那么多作品被影视化改编的他,一开始说“这部小说不适合影视化”的原因,剧中的周父周志刚和梁晓声的父亲一样是“大三线”建筑工人,周秉昆的原型也正是现实生活中梁晓声的小弟弟。“当年小弟承担了所有的家庭重担,需要照顾我母亲、妹妹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他的经历,就是我写《人世间》的最初原因之一。”梁晓声说。
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创作,后面加入了人世间中国人的普遍情感,这样的作品,就是大家已经听得熟了的那句话: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
没有主角光环,只有人性之光
2014年,1973年出生的知名歌手朴树写了一首《平凡之路》,火遍全网。整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含着热泪在跟唱: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
在这一年,1949年出生、差不多是朴树父辈的梁晓声,刚刚用近一年的时间写完《人世间》的初稿,因为想写出自己想表达出的“平凡人生”,他仍在细细琢磨和修改。2017年朴树将《平凡之路》收进自己的专辑《猎户星座》时,梁晓声完成了全部的书稿工作。
两个人并无交集,除了梁晓声笔下的周秉昆和朴树是同龄人,除了朴树的这首歌,无意中唱出了《人世间》最核心的主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人世间》的所有人,包括主角周秉昆,没有主角光环,只有人性之光。有观众说:“我们大多平凡如微尘,但普通的人生,也很值得一过。而不完美的人世间,才是真正的人世间。”
小说和电视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导演李路和编剧王海鸰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在和梁晓声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做了大量的改动。比如原著中的周秉昆妻子郑娟,是一位贤妻良母,但大部分的时候她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王海鸰就加大了郑娟的戏份;为了电视剧的叙事更加集中,二姐周蓉的戏份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这样的改动,是因为原著梁晓声主要是男性视角写的女性,而编剧王海鸰希望能有女性视角,让这些出彩的女性角色能“更均衡一些”——但是,所有的改动,都并未改变原著的底色,因为无论是郑娟的贤妻良母,还是周蓉的精致利己却又独立思考,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真实女性形象。
为此,演员们也都极认真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了角色当中。饰演郑娟的殷桃,在改编过程中就一直和编剧发微信,探讨角色,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同样大咖的宋佳,虽然所饰演的周蓉角色被缩减得让梁晓声都觉得不好意思,但她却非常认真地说:“对职业演员来讲,角色永远是第一位的,从不需要演员去各方面评判她,她就是任性、自私、不讨喜。任何时代要做个独立自我的人都要付出代价。虽不完整,但不遗憾。”
习惯了爽文、爽剧的现代人,有时候甚至无法理解剧中角色为什么要那么窝囊、憋屈。比如周秉昆,一直到大结局,都将会是个工人,不太如意的工人,就不能突然爆发,大器晚成,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吗?比如周秉昆大儿子周楠前两天死了,一些年轻观众批评编剧,为什么要“强行悲剧”,让刚要走进人生甜蜜期的他死掉?
但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啊!有苦难,有挣扎,有欣喜,但也未必都能成器。《人世间》没有寄托普通人的幻想,没有帮助普通人编织白日梦,也因此能让很多观众说,“泪流满面之后,我终于可以更积极、更理智地面对当下的生活。”
梁晓声在自己另一部作品《父亲》中说过:凡是在虚构中张扬的,都是在现实中缺失的。
毛茸茸的生活质感,谁都能被吸引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收视创下了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近五年来的新高,贡献收视率的除了回眸过往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占据了近一半。没有在“光字片”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的年轻一代,是怎么找到的共鸣?他们的眼泪,并不让李路意外。
“这几年,总是有人问我,我的电视剧是如何去吸引年轻观众的,我这几年也总在想,我们做电视剧,好像也没有想过为哪个层级,为吸引谁去做过什么工作啊?”他说,“你的好的品质、优秀的内容,会让各个年龄层的、心智健全的、有才华的、渴望了解历史的观众去收看的。”
良好的品质和内容,是电视剧的讲述方式。剧情交给了原著和编剧,表演交给了堪称豪华阵容的实力派演员群体,其他的创作李路则带领团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说自己“夹带私货”,将梁晓声原著中的故事背景地哈尔滨改成了自己熟悉的吉林长春,就为了能更熟悉地还原那个时代环境,“这些‘私货’绝对都是符合剧情的、加分的,我创作的观念,就是能在外景完成的绝不在内景,能实景的,绝不搭景。”
但即使是搭的景,都依然能让梁晓声探班时,对剧组的“处女座性格”震惊万分。为了重现原汁原味的东北旧民居,剧组搭建“光字片”房子时,所用的水泥砖都是全新烧制的,房子建好后,不仅进行了做旧,就连房檐上悬挂的“冰溜子”,都是道具组一根根削出来,再悬挂上去。除此之外,还有墙角的青苔印、水泥路的裂纹,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成功的因素。
梁晓声说,很多镜头其实都是一扫而过,观众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太可惜了”,但美术指导王绍林表示:“哪怕只有一秒钟,我们也要做得真实可信!”
《人世间》的“野心”,其实不仅仅只是讲述几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梁晓声曾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
仰头望天,埋头做事。宏大的目标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基于对原著宏大目标的高度认同,导演李路才决定做影视化改编,他和原著一样不想喊口号:“这里既有爱情,有社会关系,又有中国社会四五十年纵深的思考和各个阶层的故事,我过去从未把握过。《人世间》靠的是非常平实的叙事。生活的点滴,要把它拍好,是要靠大量的细节,靠温暖的主体底色,靠每一句台词、每一帧画面的优美来锁定观众的,你讲述的方式要平实、真实,你如果想要去教化谁,起到的只能是负面的效果。而你的故事讲得生动真实,贴近人心,有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才能做到。”
只要是好的东西,都能触及灵魂的共鸣。李路和《人世间》说得对,不要低估任何一代人。很多观众的眼泪,并不肤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