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市民还能出行踏青吗?吴凡:一个要加强,两个非必要,三个应主动,四个需注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3月1日下午4:00,本市举行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普陀区副区长王珏,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介绍情况。
近期气温回升,市民出行越来越多,市民出行踏青或者去公共场所有哪些防护建议和提示?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介绍,气温回升,尤其春天来了,春光明媚,出行、出游也频繁了,大家还是要记住,不管你是出行、出游到哪里,首先就是要密切关注全国疫情发布的情况,尤其是你目的地、途径地这一系列要去往地方疫情的情况。第二个就是个人防护,在自己管好方面,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讲的疫情个人防护四部曲:一个要加强,两个非必要,三个应主动,四个需注意。
一个“要加强”:加强个人防护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注意自己能力的提升。个人防护“三件套,五还要”大家再复习一下,特别是里面的核心内容,一个就是戴口罩,一个就是洗手,一个就是通风,还有出去时注意距离一米线,社交距离保持,这些都是“三件套,五还要”的核心要点。另外,如果你是频繁出行的人,特别应该要接种疫苗,最近很多朋友问我第三针要打吗?前提是第一你前面的规范接种要完成,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时隔6个月以上,你就应该去接种加强针,现在所有国际上的数据包括中国的数据都显示了加强针还是有用的。
两个“非必要”: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聚集。减少没有特殊意义的流动,对于整体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说大家绝对不能走动,你如果要踏青、如果要出行,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你是以什么方式出行的,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你就要做好相应公共交通上可能出现的防控措施,比如相对人群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如果你是私家车出行,目的地是什么?室内的娱乐场所还是踏青,这些特征你都要搞清楚,这些场所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况,大家要做好出行前的功课。
第二个“非必要”就是不聚集,特别提醒大家以前讲公共场所不聚集,你看人多的时候别扎堆,大家要错峰。有些公共场所尤其是娱乐场所预约制特别好,大家都想去游玩就错峰进行,合理、科学地安排和控制人流密度。顺带提醒大家一下,这个不聚集也包含了那些会议的不聚集,如果现在能够小范围或者其他线下的形式来进行的是最好的。我们从全国散在疫情发现,呼朋唤友几个朋友搭伙出去能理解,但是人数别太多,聚餐、游玩、聚集的情况尽量减少,非必要不聚集。
三个需主动:主动什么?报告、检测、就诊。
“如果你是从中高风险地区来的,来沪也好、回沪也好,第一时间要报告。你是回沪的就跟居住地所在居委街道报告,你如果是来沪的就在宾馆所在地方报告,报告好了以后还要进行主动检测。”吴凡提醒。
我们对防控有一系列规范要求,要进行主动检测。万一在这个期间发现,不光来沪的人要及时就诊,在上海哪儿都没去的人,如果出现症状,自己觉得不舒服了,咽痛、轻微发烧、乏力等一系列症状出现的话,也要及时主动的去就诊。有些人说我身体挺好的扛一扛吧,可能就把时间耽误了,既不利于对你自身健康的保护,也不利于对家人的保护,因为你越早发现,对家人的控制、诊治和确诊排摸就会更早,同时及时就诊也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为你如果万一是感染了,这种情况下越早就诊涉及到的范围就会越小,排摸的影响范围也就会越窄,涉及到的人数就越少,对社会的影响面就越小,成本耗费也就越小。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越早就诊其实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越有利。
我特别想说,如果你出现症状,这个时候千万千万不要太积极,不要带病工作,也不要带病会友。如果出现症状,本来今天约好有人上我们家玩或者跟别人要出去的,这个时候要坚决说不,你不要把这些可能的风险带给别人,我这里特别强调及时就诊包括及时就应该做的这些事,一定要做到。当然及时就诊的过程当中还要告知你最近是不是有一些旅行史、旅居史要告知,就诊过程当中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尽量不要乘坐聚集性交通工具比如地铁、公交车,尽量以私家车或者走路或者以单车方式去,减少对社会面上的影响。
四个应注意:第一,强调“戴口罩”,特别是乘坐公共交通和电梯,一定要戴好口罩。第二,聚集场所一定要开窗通风。第三勤洗手,牢记洗手三要素:肥皂、20秒流水清洗。第四,春季气温回升,要关注天气预报,记得“春捂秋冻”,出行及时增减衣物。老人和儿童对温度不敏感,要特别当心脱衣增衣不能太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