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关不住,美好空间破墙来
2022-03-03 专题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今年的上海之春,可以去打卡春色的地方似乎比往年多了不少,围墙不见了,被关在大墙内的风景也可以和你零距离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徐磊青说,时下的“打开围墙”,就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版,让原先被关在围墙内的风景能成为百姓的风景;如果用相近的学术性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城市公共性”,让更多的城市资源成为公共资源。

  打破市民与管理部门的心防  

上海展览中心从它建造开始,就被设定为一个高大上的所在。这座占地广阔、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鲜明的宏大建筑,在上海东西两个大型展览会馆建造之前,承办了几乎所有高规格的展会,比如华交会、工博会,市民们熟悉的书展,等等。同时,也是上海很多重要会议的会址,每年的两会就曾经固定在这里。上海市民只有在那些开放的展会——比如上海书展期间,才能凭票入内,在广场上、花园中拍几张照片,在这座古典而又厚重的建筑中漫步。

前往上海展览中心采访前,记者特意采访了室外环境改造的项目负责人、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轶峰先生,请他为市民朋友设计一条参观路线。

金先生告诉记者,为了打开围墙,提供市民更好的游赏体验,上海展览中心的室外环境做了很多设计改造。比如,原先中心内的绿化以常绿品种为主,即使季节变化,一眼望去也是以绿色为主;改造后,增加了很多开花和色叶植物品种,最令人瞩目的主建筑两旁,引种了两行色叶大乔木,到了秋天,主广场将会被浓烈且热情的红色围绕。

两侧的花园,设计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手法。西侧结合每年举行的特别展会,改造为浪漫的玫瑰花园,共选用三万多株月季花,在花园中排列成优雅的卷草花纹,几乎全年都是鲜花盛开,一定是婚纱摄影师最爱的取景地。

东侧,则设计成了自然的英式花境。中间是优美的古典喷水池,两侧则是石块铺成的小径,蜿蜒曲折,小径两旁高低参差的蓝紫色系鲜花簇拥,背后是精美绝伦的古典建筑,构成了带有神秘感的心灵花园。

北侧的花园以静谧的林下水景为主,除了两处水景,设计师还在东侧设置了一个紫罗兰花园。这几天正是紫罗兰盛开的季节,白色的碎石铺出弧形的小路,与满眼紫色的鲜花相互映衬,随便拍,每一张都是大片。

封闭的上海展览中心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因此,当它打开围墙,立即成为上海市民打卡热点并不奇怪。人们坐在中央喷水池沿晒太阳、聊天,更多的人则选择不同的场景拍照、拍视频,有老年摄影爱好者甚至请了模特,在这个绝美的空间搞创作。以前的神秘感、距离感,在这一刻被欢欣取代。

如今去上海展览中心多了一份游园的感觉。受访者供图

  打开百姓与文化之间的围墙  

打开围墙,上海展览中心并不是第一家,其中最热的,是去年为了苏州河河岸改造而打开的华东政法大学的围墙,这处围墙的打开,也曾成为上海市民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华东政法大学校址,是曾经的圣约翰大学,上海历史上很多名流名媛都曾就读于这所大学,如今在华东政法大学学院内还保留了一些当年的建筑。很多年来,大学都是有围墙的,虽然门禁并不严格,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隔着一堵墙,就是两个世界。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似乎与百姓没什么关系。

学校临水而建,自然压缩了苏州河岸的空间。因此,在苏州河岸线改造设计中,经过多方努力,华东政法大学打开围墙,还路于民。苏州河边的步行道宽敞了,人们还可以直接走进大学校园,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与学校中的历史文化建筑近距离接触。比如3号楼,那是华东野战军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古朴稳重大气;又比如韬奋楼,四合院格式合围,宁静优雅;40号楼是一座礼堂,孙中山先生曾经在这里发表演讲,阐述科学教育对中国之重要性;河边的格致楼、树人堂等,都是保护建筑,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往。

走进去,大学,不再高高在上,校园也可以那么亲民,即使没有读过大学的市民,也能体验一把大学的氛围与环境。

==   对话   ==

让所有风景都敞开

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主任)

Q:上海展览中心打开围墙已经成为了标志性的事件。此外还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A:上海目前此类项目很多,华东政法大学也是一例,那是为了配合一江一河整治做的破墙。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是苏堤春晓商业住宅小区,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沿苏州河的居民区直接建造在河边,经过大量的工作,小区打开了围墙,苏州河沿线贯通了,而小区居民,也可以享受更加美丽的苏州河沿岸风景。

Q:打开围墙的初衷是什么?

A:以前,很多建筑属于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风景在围墙内。从管理上说,谁使用,谁管理,管理难度不大,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享受不到。拆除围墙,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开放边界+公共活动+免费+公共空间+管理。大量的封闭空间的释放,让老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更好的环境。当然管理难度肯定增加了。所以,破墙还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要探讨如何管理好这些开放出来的空间。

Q:作为行业专家,您对城市建筑群打开围墙有些什么建议和设想?

A:现在我们看到的“破墙”,大多还局限在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但这样的开放破墙,可以带动私营部门的开放。刚才我说过,除了公共机构,还有很多好的建筑、好的景观因为种种原因被围在了私营部门的物业中,比如上述苏堤春晓小区,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也能将这些景观释放出来。在管理上,我们也不主张一味地免费,在某些特殊场合,也有必要推出高品质服务进行收费,将一部分非目标人群排除在外,降低管理成本,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