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如何海聚英才,让人才近悦远来?委员们建言献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如何为青年人才铺好路、架好桥,让人才在时代机遇中蓄力是上海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的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为如何海聚英才,吸引、留住青年人才支招。
※ 上海要在人才流连忘返上做足文章 ※
“人才是上海在国际化大都市永不停息地迈向未来最重要的资源、最鲜活的组成部分、最有希望的象征。”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周汉民认为,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认为,上海在服务人才的软件和硬件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努力,推出了许多举措,力度也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但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是在当下瞩目,更要关心未来发展。因而,在人才进入上海、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予以考虑。他表示,可以吸纳人才成为相关社团组织的成员;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员构成上,更注重遴选脱颖而出的新加盟上海的人才;每年评选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奖项,也许可以为海归青年人才独立设置诸如“海归人才”奖项,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上海更应该注重人才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成长阶梯、社会参与和荣誉感获得。”
吸引人才后能不能留住是一大问题。周汉民认为,对于上海而言,既要看到长处,也要注重短板。长处在于,上海是一个相当平等、安全、有更多工作机会、海纳百川的城市。这也是他接触的许多人才对上海的印象,但是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值得关注——这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
他建议,上海应该由市政府统筹,将市民富余的房产交给相应的中介机构整合,对相关人才的优惠举措直接落到他们头上,中介机构只从中获取微利。再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才公寓强调要住满若干年后,入住者才能获取该公寓的产权。“我认为应该化整为零。既然人才强调流动性,就不要强调多少年之后才能获取相应的房产,而是有所变通,比如每年人才可以领到一个积分,离开时把积分卖回给企业,双方都得利。企业可以引入新的人才,而人才可以拿到这笔钱再去发展自己。”
“海聚英才、留住和吸纳青年人才、克服短板,都集中在生活成本过高这一点上。”周汉民认为,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上,要率先解决几个基本问题,如充分的就业机会、普及的优质教育、合理配置的公共医疗设施、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对未来可持续的预期。这七个方面中,目前主要矛盾集中在第二、第三点上,即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医疗资源的覆盖,这两点上海如果能做好,对海聚英才、吸纳人才都能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摄图网/图
在周汉民看来,人才也是分行当、分类的,上海亟需科研人才、高端人才,而所谓的高端人才当然也包括高级厨师、高级护士等。“所以,我们应该对人才的界定分类,让每一个行业协会都制订相关的人才等级,在政府部门的平衡下,各展所长,各取所需。”
“我认为,上海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基本的人才性问题,而是让人们能近悦远来,最后达致流连忘返的问题。我们要在流连忘返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章。”周汉民说。
※ 引才很重要,留才同样不容忽视 ※
“人才是永恒的话题。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顶尖人才、一流人才的汇聚,特别是海外人才的引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表示,一直以来,上海在海聚英才方面起到桥头堡、蓄水池的作用,溢出效应明显。
在采访过程中,丁奎岭特别提到,引才很重要,留才同样不容忽视。上海有不少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留才创造了舞台。“要留人,人才子女的教育是重要因素,能否在市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为不同层次紧缺人才的子女教育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
丁奎岭提到,人才的汇聚,存在一个“引”和“育”的关系。人才纷至沓来后,后续会呈现虹吸效应。一旦人才感到能大施拳脚,口口相传的效应比打1000个广告的效果要好得多。而如果能吸纳格局高的领军人物,则能组织带动一大批青年人才,形成引人、用人、育人的良性循环。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与优化。为此,丁奎岭提出需要关注三点:一是“有”,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科研;二是“稳”,对于高水平研究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持续、稳定;三是要“兴”,要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希望国家对科研平台的投入能稳定持久,让优秀科学家能沉下心做好前沿科学的探索,不要花太多精力在筹钱上。再则所谓‘十年磨一剑’,对科研人才的考核也应该是长周期的,不该短视,急着出成绩。”
作为人才培育的发源地,丁奎岭疾呼,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能秉持更宽广的视野。以交大为例,学校对每年遴选的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给予30万元的支持,资助他们到全球最优秀的实验室深造,但对他们是否再回到母校没有任何要求。“本来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需要开枝散叶,拓宽胸怀,他们在任何一个地方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对母校最好的回馈。”
※ 用全球视野打造海纳百川的人才体系 ※
全国政协委员、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和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两人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在采访过程中,两人均为企业如何揽才支招。
周桐宇表示,相较国企,民营企业想要留住人才更难,希望政策层面对外地来沪的青年人才落户、子女就近入学给予支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企业也在不断摸索,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各类青年人才也能顺应新的经济背景,跟上节奏。”
她还建议,对人才的招徕,不完全在市场上,还要延伸到校园,企业与学校紧密配合,及时更新市场紧缺的课程,将人才培育的阶段前置。与此同时,在这样时刻变化的世界,青年也要主动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多面手。此外,她还针对最近讨论热烈的35岁以上职工的问题补充建议道,“相较老员工,年轻人对市场的反应触角比较敏锐,战斗力更强。35岁以上的老员工也要积极学习,快速适应,拉长职业生命周期。”
王煜委员则表示,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口,上海要力争在2025年五大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关键是人才。因此,必须放眼全球,海纳百川,用上海的城市温度吸引人才、城市高度激励人才,尽快打造人才领域的新高地。
范彦萍/图
“如我们的外籍飞行员队伍来自40余个国家地区,他们安心在上海工作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春秋是上海的基地航空公司,国际社区文化让他们生活、工作都十分享受。这是上海参与竞争全球人才的一大优势。”王煜建议,要打造更加开放的引进人才体系,包括对海内外只要符合五大中心、三大“上海方案”人才需要的落户政策进行松绑;对人才公寓、人才补贴政策进行全方位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扶持大学生创业,打造宽松包容的创业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