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上海护旗手李豪:与轮椅击剑项目结缘十余年
2022-03-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上海残联/图

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由8名运动员组成的护旗方阵一经亮相,感动了无数观众,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风范。

1994年出生的东京残奥会中国首金获得者李豪为自己能担任护旗手感到骄傲,他说:“此次能够亲眼见证冬残奥会开幕并参与其中,是一件光荣的事。”

 // 与轮椅击剑结缘十余年 // 

从2011年起,李豪就和残疾人轮椅击剑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正式加入上海轮椅击剑队训练的他,通过不懈努力,在东京残奥会上为中国代表团斩获首金,这也是他初次参加残奥会的首金,意义非凡,为上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作为上海唯一一名参与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运动员,李豪不负肩上的责任与重担,在训练中保持了高度的热情。

举着会旗走动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动作,想要保持整齐划一并不简单,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训练。“举旗并不累,就是训练了几天,腰有点扛不住。”2岁时因车祸导致右大腿截肢,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站立训练对李豪来说还是有些吃力。

会场内,人性化的随行板凳、牢固的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不仅缓解了李豪的疲劳,也从细节上让他觉得内心暖暖的。“排练的时候,他们会根据场景进行适当调整,始终将我们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

在不到10天的彩排中,李豪在适应场地、熟悉排练流程、调整心态中感触颇深:“为了备战这次冬残奥会,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形象,我感觉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举例道,组委会完善了很多无障碍通道,针对一些楼梯,用木板垫高形成坡度;考虑到排练时间长,运动员站不动的情况,会安排就近休息。这让他感慨不已,“无障碍的冬残奥会”名副其实。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此次冬残奥会能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国家对我们的认同,更是对残疾人的尊重。”李豪认为,让残疾人与正常人携手参与,充分体现了残疾人事业“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目标。

 // 热爱生活的奥运冠军 // 

让李豪没想到的是,此次担任护旗手,引发了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听到这一消息时,略带羞涩的大男孩脸上泛起了红晕。

轮椅击剑为夏季残奥会项目,此次冬季残奥会,李豪并不参与比赛,但他表示将时刻关注各类比赛项目。其中,他最期待的是单板滑雪,问及理由,他说:“很喜欢,因为自己也想尝试。”

在他设置的“一个月可见”的朋友圈中,一共发布了三条状态,除了佩剑,另外就是品茶和烧烤。这个身高185cm的阳光大男孩,和大家一样热爱生活,元气满满,周末偶尔还会去虹口鲁迅公园逛一逛。

他喜欢唱歌,明明是90后却钟情于80后青睐的歌曲——《水手》。“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经典的歌词,共鸣着李豪的情感,催人奋进。

对此次参赛的运动员们,李豪最想对他们说:“加油!备战了这么多年,不负自己,努力前行。让自己在残奥会舞台上发光发热。”

在李豪眼里,他醉心的事业就是轮椅击剑项目。他最引以为傲的平台是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上海特奥竞赛训练中心)。

这里是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体育运动平台的机构,李豪所从事的上海轮椅击剑队是文体中心的重要体育项目。在这里,他可以专心致志地训练、可以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可以走向世界竞技舞台。“上海是一座细腻的城市,集中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辛劳。”在上海生活了7年的李豪说。

“在轮椅击剑队,我的臂长优势并不明显,比我优秀的队友还有很多。我能做的就是勤加练习,比别人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李豪特别感谢曾经发掘他的残联干部、一路培养他的教练以及上海市残疾人文体中心这一平台。如果没有走上体育道路,今天的他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

轮椅击剑项目作为竞技对抗性项目,需要强大的内心,这也让李豪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性格逐渐外向、阳光、自信,更是通过残疾人体育实现了自我价值,为国争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上海残联/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