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同上一节课!数字化技术为申时校园插上“智慧翅膀”
授课教师在“云端教师舱”授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双减”实施后,课后服务如何吸引学生?如何把课后服务打造成为全面育人的第二课堂?宝山区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少年宫的优质拓展课通过数字化手段——智慧同侪课堂,实现"1+N"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授课教师在“云端教师舱”讲课,助教老师在现场悉心指导,各校学生在各自教室课堂互动,让课后服务更显活力。
课后服务时间,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金飞与董君给孩子们带来了两堂优质科技拓展课——《纸结构承重》《白银方折纸——空间创意》。与传统课堂不同,两位老师的课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小学、宝山区菊泉学校、宝山区虎林路第三小学“同上一节课”。
课堂上,金飞老师在“云端教师舱”以在线远程授课的方式,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互动交流、实践探讨。学生们四人一组,认真仔细地跟着教学视频里的步骤,学着用A4纸做纸管并进行承重实验。当看着承重满满两箱矿泉水的纸管由7个变成4个再变成3个,学生直呼神奇,没想到一张薄薄的A4纸竟有这么大的承重力。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与探索欲,大家都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董君老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空间立体思维创意设计的过程,利用智慧同侪课堂的技术支持,让不同学校的参与学生“头脑风暴”,设计组合搭建几何造型,并实时交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更催发学习自主探究内生动力。通过巧手巧思,同学们手上的纸变成了一只只大粽子。
各校学生在各自教室进行课堂互动操作
宝山区少年宫教师王晓菲也在“云端”给各校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体验课《衍纸的世界》。学生们跟着王老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纸卷通过捏、卷、揉等操作塑形,再将其他部件通过自己的设想进行组合。
一张小小的纸条卷一卷,折一折,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创意进行组合,形成一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书签。
“云端”老师不仅带来科技课、工艺课,还给孩子们带来音乐课。在宝山区少年宫教师周晶的音乐作品赏析与音乐实践体验课上,同学们不但了解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之“欢乐颂”》的作品创作背景、奇闻轶事,还跟着老师学习乐理,完成《欢乐颂》两个乐句的打谱并通过手摇八音盒演奏出来。
业内人士介绍说,智慧同侪课堂,不仅仅是一堂课由互相协作的几位同伴共同完成。就课程而言,它让宝山区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释放,有效缓解了各校课后服务中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为宝山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现阶段,宝山教育部门正在向各校征集宝山区课后服务百门课程,希望通过“同侪课堂”的方式由各学校自主选用优秀课程。学校之间课程的同步交互,亦是“同侪”的题中之义。未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宝山,将越来越多地呈现这样的课堂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