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井冈山的90后金融青年,成了一大会址的红色讲解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
穿上志愿者制服,戴上麦克风,一大会址的讲解员陈尔旸显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是一名来自井冈山的金融青年,从小对红色故事耳濡目染。从井冈山来到上海的石库门,陈尔旸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身为一名90后,自己更有责任当好一名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 从井冈山到一大会址 ※
“大家仔细看,这门大炮上写着‘靖夷’二字,这是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靖夷’铜炮。”出生于1993年的陈尔旸身穿志愿者制服,向参观者娓娓道来这门“重量级”展品背后的故事:1955年,它被发现于南京附近的长江中。它被沉入江中,是清政府投降派压制抵抗派,而签定卖国条约,解除自己武装的凭证。
参观者用好奇和感慨的目光研究着一件件展品,耳边则是一段段串联起来的资料史实。讲解员带着大家,梳理起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脉络。这是陈尔旸身为一大会址讲解员的讲解现场,他笑说自己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次了。
陈尔旸的家乡在井冈山,小时候父母每年都会带他到南山、北山还有革命博物馆参观。“听讲解员讲着革命故事,当时我就觉得讲解员太酷了!”每每讲到革命故事,他就听得十分入迷。在那时,他就对讲解员的身份抱有很大的憧憬。
而单位组织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让他燃起了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的希望,“那时我刚从英国留学回来,来到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成为了一名金融青年。单位组织我们来到一大会址参观,这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有了参与讲解的想法。”
2018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自开馆以来,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服务队伍。一得知中共一大会址招聘讲解志愿者,陈尔旸立刻填写了报名表,“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而在党的诞生地提供志愿服务,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 选拔难度堪比“高考” ※
不过,成为一大会址的讲解员并不容易。
“当时有一千多人报名,但是讲解员的名额不到10个。”陈尔旸笑谈,当时选拔难度堪比高考。
“首先是要面试,”他回忆道,“通过面试的人,还要准备两万字的讲稿演练,须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对一名已从学校毕业的理科生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两万字的一大会址讲稿凝练着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经过反复打磨才诞生的。陈尔旸说,自己手中的A4讲稿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压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银行工作的他,每天只能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专心背稿,“每天洗漱完,我就在床上背讲稿。”就连周末的时间也被他用来背稿、演练。
遇到了“卡螺丝”的地方,他就向讲解的老师取经,“老师告诉我,近代中国的战争脉络,是顺着逻辑一步一步展开的。讲解老师的答疑解惑让我补充了不少党史知识,对建党历史又有了新的感悟。”
终于,“讲解小白”在无数次演练中,一次比一次熟练。最终的考核来临,这名90后金融青年顺利通过考验,成为了一名一大会址的讲解员。
※ 传递90后的声音 ※
从2018年到现在,陈尔旸每个月都会抽出两天的周末时间,穿上志愿者讲解服,为参观团队和群众讲解。早上9点到下午4点30分,人多的时候,他一天会讲五六场。
“每一次讲解,既是在传播革命精神,也是为自己注入能量。”陈尔旸说,自己从一个听故事长大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
现在的他身上有许多标签:青年党员、中共一大会址首批志愿者讲解员、“四史巴士”志愿讲解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二刷”央视节目录制的“小红人”……他正在用奋斗的身影演绎青春的绚丽。
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陈尔旸身着白衣,迈着自信而坚定的步伐走进了“一平方米”朗读亭,为广大观众朗读李大钊的《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声声话语言犹在耳,一颗红心赤诚向党。
“我想通过这篇《青春》,表达我们的心声:青年就应该在最火热的时候去奋斗。”一字一句,读的是心中热爱、读的是无上信仰、读的是赤子真诚。
如今,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成为了红色故事的传播者。陈尔旸坚信,用自己点滴的力量汇聚起来的光,就可以去照亮更多人,“还有一个中学生,听了我的讲解后告诉我,自己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
很多人问陈尔旸,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还要来当一个志愿讲解员?他说,这是一份光荣的工作,90后也有义务传播革命精神,“现在在我们纪念馆里,有很多90后、00后的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国家的强大和国人的自信,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