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保委:2021年受理车险投诉近半集中在销售环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密切关注车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发布<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增值服务操作实务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车险企业“不得赠送代驾券等形式的有价证券”。之后,重庆、浙江、湖南、辽宁等多地保险主管部门针对车险送礼等违规销售行为作出过行政处罚,有力规范了车险增值服务。但在梳理消费者投诉情况过程中,上海市消保委仍然发现车险销售环节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2021年上海市消保委受理车险投诉271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20件都集中在车险销售环节,占比达44%。经梳理发现,车险销售环节存在暗箱操作送卡,公平性遭质疑;送卡承诺不兑现,售后维权困难;增值服务名目繁多,实际名不副实等问题。
不少消费者向上海市消保委反映,担心自己在车险消费中“吃亏上当”。由于购买车险公开送卡行为被禁止,于是被转到“地下”操作,据了解,赠送的卡值从200元到2300元不等,赠卡值多少全凭车险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公平性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车险销售环节中,送不送、送多少、送什么的信息不对称,让送卡变成“暗箱”操作,消费者对暗箱送卡的公平性普遍提出质疑。
并且,若遇到送卡私下口头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消费者维权会遭遇困难。消费者沈先生投诉,自己购买车险时,销售人员承诺赠送2300元购物卡,自己不需要购物卡去协商,销售人员答应换成1900元现金,事后销售人员反悔。还有多位消费者反映,购前承诺的送卡到实际兑现时,遇到“缺斤少两”和“货不对板”的情况。
此外,车险销售环节的增值服务名目繁多,却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因为公开送卡被明文禁止,保险公司就以“增值服务”的名义送各种各样的“服务券”。在上海市消保委受理的投诉中就发现有洗车券、积分兑换券、机场停车券、健康药券、超市积分券、车辆保养券、补漆券、代驾券等。
上海市消保委通过梳理相关投诉发现,很多消费者反映这些券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名不副实”。如消费者朱先生在微信中与销售人员沟通时,销售人员表示“超过1500元商业险有一次保养服务、一次代驾、六次洗车、机场停车一次、理赔代办一次”,朱先生续保后在需要车辆保养时,发现承诺的保养服务并没有到账。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行业有其特殊性,如何在保险领域开展包括价格在内的有序竞争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建议,保险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督促保险公司将相关规定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好车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促消费公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