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代表委员纷纷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招,“大学生蓝领”未尝不可
2022-03-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刘昕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今年新增岗位1100万,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新增劳动力来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量,转变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路。“北大毕业卖猪肉也好,哈佛毕业开出租车也好,未来各种岗位将基本上由大学生来承担,当然包括蓝领岗位。”

与此同时,上海团包括丁光宏、汤亮在内的人大代表也十分关注大学生实习的权益保护、青年创业精神等,纷纷建言献策,为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发声。

倪闽景: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分管大学生就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曾到不少学校调研参加座谈会,与大学生、就业单位面对面沟通。

在调研中他发现,如果20年前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才133万的话,那么如今已经上升到了上千万。“当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群体。可以说,稳住了离校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倪闽景认为,目前教育部直接承担千万毕业生就业具体工作的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只有4个编制,工作力量与现实需要严重不匹配。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在教育部设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应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和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现实的弊端也浮现出来。比如部分学校辅导员流动性很强、就业指导工作不专业。“甚至还发生过应届毕业生直接把老师拉黑的极端案例。认为就业率是老师要完成的指标,没有意识到老师、学校在关心自己。”倪闽景说。

为此,倪闽景建议,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量,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教育系统承担的毕业生就业任务将持续增加,人社系统新增就业任务不断减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权益保障、实习见习、就业统计核查和就业质量分析上不断增加要求,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未作调整。 

他建议,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当前,中央财政每年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近1000亿元,但直接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部分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地,部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成为高职毕业生,教育系统承担了更多公共就业服务职责,却没有获得相应经费保障,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结构与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亟待调整优化。“建议请相关部门研究优化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结构,设立专项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离校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招聘服务、困难帮扶等提供必要经费保障。”

“目前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大,但是用人单位却在叫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据人力部门统计,国家对新基建、新制造、高端护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供给。造成这个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学科设置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倪闽景建议,开展高校学科和专业的现代化改造,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哪怕是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也需要进行内容和方法的改造,增加新技术和数字化的相关内容,并配备全新的教育教学设备。

他指出,实际上岗位需求数一直是大于毕业生人数的,从供给情况看,并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但是大学生往往选择“央国政”,很少愿意去中小企业或到基层去就业。

倪闽景建议,大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以前不同,现在哪怕是车工,都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等高科技技术,需要厚实的知识积累,所谓的蓝领许多都是本科、研究生,收入待遇很高,不是简单的操作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无人工厂,这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他指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很多企业一方面称招不到人,一方面又嫌麻烦不愿意招收大学见习生。

“时代变了,现在平均一名职场人换的行业可能达到六七个,发达国家平均数是14个。有的行业会消失,有的企业会关停。作为大学生要先就业再择业,边就业边学习。” 倪闽景表示。

丁光宏:青年创业应用无限闯劲为社会带来更多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在被问及青年群体该如何面对就业压力时认为,年轻人有资本去尝试各类新职业,也可以凭借自身敢闯敢干的精神勇敢创业,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

当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职业,比如收纳师、数据分析师等。前不久,丁光宏还和一位收纳师聊了。“原来,请人帮忙归纳整理物品,使家里变得井井有条这种做法,在年轻人里面已经很流行了。”

“年轻人天生有活力、适应能力强、接受度高,这个群体非常适合新职业。”丁光宏表示,也许一些人刚开始做时,会觉得辛苦、荣誉感不强,但是社会终将会认可他们的价值。

对于青年创业,丁光宏同样十分支持和看好,但他不主张这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走的一条路。“有人说,年轻人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试试看,我觉得,不应该是找不到工作去创业,而是要激发年轻人依靠自己的热情与勇气,用无限的闯劲去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活力。上海过去曾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现在,也要给年轻人提供舞台和机会,鼓励他们迈出这一步。”

“如今,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让有意向的学生来这里试试,积累各类经验。”丁光宏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失败,毕竟年轻就是资本。

汤亮:完善权益保障,制定《高校学生实习制度促进法》

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说,经常听到一些用工单位的抱怨:如今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了。那么,前置的实习环节,还应该做些怎样的准备?

汤亮认为,当下,大学生在入职前的实习阶段,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们实际上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只是图个简历。其次,大学生实习,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既无义务,也无动力,积极性普遍不高。再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授课质量,如何更好地“学以致用”,满足职场实际需求,也值得深入反思。

欧美日等国普遍实行的“实习生制度”,在汤亮看来,值得我们借鉴。“按照德国的法律,企业每年都要向政府交纳职业培训基金,国家再把这笔资金重新分配给愿意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英国则根据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来减免教育税。美国的高等教育立法,也是指向激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样一来,企业、学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今年全国两会上,汤亮就此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国家制定《高校学生实习法》,将高校学生实习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与现有法律衔接,以进一步补充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

“建议明确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责,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体制、机制和资源的保障。各地也可以结合地方特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精神,相应制定地方性法规,使高校学生实习制度具有长效发展机制。”汤亮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提高企事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其实,今年全国两会,丁光宏也关注到大学生实习问题,他提交的是《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的议案》,其中则特别提出把在校生参加实习等社会活动的安全保障作为法规的一部分予以考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