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难关面前,请相信“相信”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李姝杨
过去24小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4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疫情防控重点单位的高校,这一次也被“狡猾”的奥密克戎突破了。原本平静有序的校园生活,被猝不及防的“隔离”“封校”“筛查”打破了。新冠病毒已向上海高校下“战书”,师生们准备好了吗?
防控形势陡然严峻,唯有“相信”才能临危不乱、渡过难关。
一是相信上海市的防控策略和应急能力。上海在“精准防控”方面已经经历了重重考验,科学、效率和安全并重的防疫策略稳定着整个防疫大局。科学判定风险区域,把疫情的地域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不搞“一刀切”、依靠精准流调筛查关键人群,维持城市的有效运行,加之周密、高效的核酸检测体系保障,这一切都在向上海市民传达“请放心”的信号。
二是相信各个高校的应对机制和执行能力。沪上各大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多处核酸检测点,无论是常态化检测还是应急检测,都能在短时间内保证筛查;对每一个入校和离校的人员都进行严格的身份辨认和记录,对校外人员更有严格的“审核-报备”机制;一些关联密接人员或者次密接人员的学校,在“最小封锁”的同时,努力维持着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是相信大多数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事实上,一些高校已经受过疫情的考验,师生面对特殊情况也能泰然处之。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去年年底经历过“难忘的24小时”,短时间内完成了1万多名师生的筛查、隔离、检测,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环节也通过了突发状况的考验。今年开学以来,各高校师生随时响应号召,配合完成了多次紧急检测,也足以让师生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当然,重重防疫压力下,难免会人心浮动,产生高压焦虑情绪。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情绪疏导。既要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要让学生明确“清零”政策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自己每一次的迅速响应都是责任与担当,用个体的付出换取全员的健康,用暂时的繁琐换来长期的安定,用现在的投入期许未来的繁荣。
疫情未必能在短期内退去,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近期防疫的总体工作目标。
上海的防疫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疫的第一线,本着“事不过夜”的精神,全力和病毒传播比速度。诚如张文宏医生所说,与病毒并跑的阶段最为辛苦,也会有一定监管区域病例不断被检出,也可能会发现个别跑出第一个包围圈的病例,但是不要紧,马上启动新的动态清除。疫情防控除了医学科学之外,还有管理科学,“动态”的内涵展现出更多的治理智慧和多样性。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要做好防疫的个人管理,坚持“三件套”,牢记“五还要”,在整个防疫大链条中不掉链子,保护好自己也就是在保护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不幸“中招”,也不必惊慌。技术在进步,疫苗在迭代,治疗手段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要坚信,在这场人与疫情的战争中,我们足够团结,也就足够强大。
(作者来自复旦学生评论团)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李姝杨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