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刷着“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笑着笑着,眼眶湿润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最近这个人狂追我,给大家看下。”“今天,封控的小区开了‘运动会’。”“今天有两个志愿者在点上吵架。”……
看着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标题,总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点进去看一下。原来,这些让人笑着笑着,眼眶不禁湿润的内容,正是来自闵行区新虹街道的“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
小峰是谁?是“我”也是“我们“
“很多人以为小峰就是我,是,也不全是。他其实就是我们所有防疫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在新虹街道防疫办公室内,刚回家睡了没多久的骆唐峰又赶来待命了,这段时间他和同事都是防疫志愿者,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而他的手机早已经变成了24小时热线,平均每天要接100多个电话,应对各式各样的情况。
骆唐峰的手机里有好多个工作群,还需要流转到各个点位上,也正因此,他可以看到、听到许多防疫一线最鲜活的故事,于是,这个不谈自己辛苦,说的都是身边暖心故事的 “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在这个“朋友圈”里,有个小护士,建议大家假装把“测核酸”当做“吃棒棒糖”;有个小保安,像害怕看考试成绩一样地害怕听到社区核酸结果;有个疯狂打电话的“防疫办GU主任”;有个提醒大家“防疫也需防骗”的反诈超警官……不同的人物天天轮番上场,分享着防疫一线的喜怒哀乐。
“与‘小峰’同理,朋友圈里的话务员阿巨(居委小巨)、棒棒糖小护(护士姐姐)、青年突击队天天、螺丝钉BOBO(一组后勤)……这些也都是一支支不同岗位工作者队伍的缩影,而其中发生的故事以及对话,都是从真实的朋友圈里以及这些工作群里挑选出来编辑而成的。” 骆唐峰说道,“就在刚才,我看见一个志愿者的朋友圈非常感动——‘第5天了,父母、爱人、孩子、兄弟姐妹都在里面。特别想回家,就在面前,却不能越线一步。想到《亮剑》中一句话:我的任务,是盯在此地8小时。我想保护的人,在面前也在背后。’原来,在他当志愿者加班期间,自己小区进入了封闭管理模式,只进不出,但是他还是选择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做防疫工作。志愿者们都很辛苦,非常可贵的是,大家都非常乐观积极,我们互帮互助,彼此激励。”
据了解,从2020年防疫工作开始后,这个出生于1987年的小伙就跟在了防疫办主任的身边,物资补给、疫苗接种、点位巡查、封控协调,什么都干,成了最熟悉一线防疫基础工作的志愿者之一。他希望通过这个“朋友圈”,让在防疫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看到真实的对方:“我们并不神秘,也不高冷。我们有血有肉,我们跟你们在一起。”
90后志愿者变身小区封控观察者
在每天“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的结尾处,都有一幅治愈系漫画,或温情或搞笑,原来,这个署名为“777小区封控观察者”的作者既是一名防疫志愿者,又是一名封控小区的居民,名字叫唐舒炜,出生于1993年的她毕业于上大美院,这次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敏锐洞察创作了这个漫画系列,与大家分享正能量。
“我是根据‘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的内容以及自己隔离生活的点滴心境来创作每天的漫画作品的,比如当第一天得知小区要封闭管理后,我也是有些手足无措的,于是创作了一幅我抱着女儿观望窗外的画;第二天我画了一幅窗前植物冒出嫩芽的画,充满了春天的希望;第三天我把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时候将棒子放到喉咙里面的场景画成吃棒棒糖的样子……记录其中的心路历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抚、鼓励的作用,我也感到很开心。” 唐舒炜说道,“我们小区人数比较多,人手紧缺,所以在群里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立刻就报名了,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这个群就已经有100多个志愿者了。我负责一个楼洞里的信息采集工作,并确保大家准时去做核酸检测。每天都有很多暖心的故事在小区里发生,希望大家可以拥有积极的心态,一起度过这段时光。”当记者问道,为何给自己取名“777”呢?唐舒炜莞尔一笑:“那是我们新虹街道的门牌号码,我希望观察和记录下所有新虹人齐心协力的模样。”
据悉,“防疫志愿者小峰的朋友圈”推出后,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尤其是防疫一线的工作者,大家苦中作乐,众志成城。据悉,新虹街道准备将“朋友圈”做成明信片,发放到一些封控点,给志愿者和被封控的朋友以慰藉。另外,那张假装把“测核酸”当做“吃棒棒糖”的漫画也特别受欢迎,之后做核酸检测的人群,可能还会随机得到甜蜜的棒棒糖慰问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