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一份份盒饭在封控校园内硬核“旅行”,交大老师化身无敌送餐小哥
2022-03-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涉及新增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的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同学们在隔离宿舍楼里的一日三餐暖心暖胃,一份份盒饭送达之前,其实正经历着封控校园内的一场硬核“旅行”。

这背后,离不开所有后勤工作人员和教职工志愿者们用心准备,努力配送。其中,还有一群特别的人:院士、教授、科学家……他们被称为可能是全国学历最高的“配餐员”“外卖小哥”。他们还在送餐过程中从保障学生吃饭的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无限逼近送饭的最优解,一点一滴持续改进。

  高学历“外卖小哥”优化配送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因疫情封闭管理后,上千名老师担任起志愿者。其间,不断有本在校外的老师选择逆行入校,充实后勤保障的第一线力量。

上海交大介绍,食堂的阿姨们每天既要做出美味的饭菜,也要兼顾营养和搭配,做饭,打包,封盒,她们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用心制作给同学们的饭菜。

当盒饭完成之后,由教职工、志愿者组成的配餐队伍,争分夺秒,往返奔波,努力将盒饭派送往各个楼栋,力保同学们能够尽快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海交大上千名教师开私家车为学生送饭”,被网友们一度送上了热搜。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健作为所在学院志愿者团队的“总指挥”,就亲历着优化改进完善送餐的每一天。他忍不住在凌晨写下一条朋友圈——

有这么一群高学历“外卖小哥”,上完课匆匆放下耳麦穿上防护服就去给学生送餐,为了让学生早点吃到热的饭菜,一路狂奔,送完才发现自己的饭已经冷的不行了,晚上还在讨论如何开发一个算法提升明天的送餐效率,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设计一个协同软件,明天试用一下,后面再优化,形成一套快递优化理论。让科学家干活太可怕了,干完活一篇学术论文都出来了。

没想到,凌晨发的朋友圈还能“炸出”一堆未眠人。杨健告诉记者,对于无接触送餐制,无论是食堂师傅还是教职工志愿者,大家最初都没有太多的经验。第一天,沟通协同、数据统计都有些差池,学生们拿到餐食比较晚。“老师们可比孩子们更着急,但第一天显然还没磨合起来,一餐全部送达,可能要花上2-3小时。”

一开始,送餐团队非常焦头烂额,老师们早晨6点半就集合了,忙活到9点多才送完早餐,没多久,下一餐就要开始准备了,这样一来,效率不高不说,可能还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送餐老师们的体力也受不了。

好在,平时的学术习惯让这些高学历“外卖小哥”养成了凡事都爱思考。于是,怎么提高配送效率,一车里怎么摆放可以装入更多的盒饭,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甚至用上了建模等方式来优化后备厢空间利用率和送餐路线的规划。与此同时,人员分工、调配协同、车辆调度,都做了细致的优化。如今,成效已是显见。一餐送达可以缩短到1小时内,还有了更为合理的轮班制。

  仲春时节定当共赏校园石楠花开  

后备装得更多了,各个学院为了送饭也“卷”了起来,连无人驾驶新送饭神器都齐齐上阵。

对此,同学们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了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最朴实的点滴与感动。发自肺腑的留言播撒在各自的朋友圈、微博上——

 “看留校老师的朋友圈,老师们连续几天晚上都只睡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不合眼。白天还作为志愿者帮助后勤给封楼的同学送餐。相信有这样的老师们,交大一定能挺住!交大加油!”

“昨天在家长群里看到老师们饿着肚子忙碌地用私家车给每一栋宿舍楼送餐。看得我和家人个个热泪盈眶。感恩老师,感恩交大!为了这两三万的学生,你们辛苦了!愿交大无恙,中国无恙!”

“当同学们在阳台上对着我们集体高呼‘谢谢老师’的时候,所有的累,都变得那么值得。东川路800加油!”杨健说。让他感动的是,校园里始终弥漫着温情和力量。

就在3月14日,交大学生还发出了一封《致交大一线工作者的一封信》,感恩大家的奉献和付出,“我们也想和你们一样,成为春天的那束光。请接受我们吧,让我们一起守护交大!”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杨健相信,仲春时节,师生们一定能共赏校园的石楠花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