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双向奔赴的温暖,致敬每一位白衣逆行者
2022-03-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近两周来,上海连续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城市战疫面临空前严峻考验。

他们“抢单上岗”到全员出动;他们坚守通宵检测;他们在闭环里全力救治……每一次生命的守护都值得全力奔赴,每一次疫情防控的召唤都义无反顾。上海医务人员正全速与病毒“赛跑”,齐心协力守住城市卫生安全底线。

  == 抢单+秒杀,全员出动 ==  

卜晓琳在社区核酸

在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今天凌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的几乎所有科室全体出动,前往不同的核酸采样现场。

卜晓琳是公利医院皮肤科主任,也是公利医院门诊支部书记。她用“抢单”“秒杀”两个词,来形容之前所有医护人员随时准备应战的工作状态。

上周六的凌晨,医院再次发出紧急召集令,需要立即成立一支队伍出发支援浦东新区某社区核酸检测。“这是一个‘大单’,有5000多人次的核酸检测量。”卜晓琳觉得这次“机会难得”,她第一时间在群里报名,“这次我很幸运,被选上了”。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医院合理调配班次和工作流程,应对人员紧缺的情况;加强日常的陪护训练、考核和演练,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各科室人员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提供坚强保障。

一声令下,全员出动。消化内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体检科等科室主任教授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成员冲锋陷阵、外采核酸。

卜晓琳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根据部署,医院会统一安排好外出核酸采样的队伍;但是对于这种临时召集,就需要靠“抢单、秒杀”才能参与,因为大家都特别希望能为抗疫一线出力。在这之前,卜晓琳也努力抢过几次“单”,但是都没有被选中。为了能更多参与到抗疫一线,她和很多医护人员一样,甚至去过几次医院党办,要求被“派单”。

“接单”后的第一时间,卜晓琳穿上衣服出发前往医院。次日清晨,她和医院的小伙伴们出现在了社区核酸采样点。5000多人的大单,大家一刻都不敢闲着。

在核酸采样现场,卜晓琳和所有采样护士一样,动作麻利却又格外细心谨慎。“抬起头,摘下口罩,张大嘴。”正在进行核酸采样的卜晓琳动作极其熟练,只见她将棉签在被检测者的喉咙内刮过,三到四秒钟就能完成一次咽拭子采样,样本随即被装进一个试管。而每次完成检测后,卜晓琳都会进行一次消毒,接着开始为下一位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不过,随着这两天沪上核酸检测量大幅增加,医务人员也从之前的“抢单”状态迅速切换到全员出动。“在这之前,我们每个人都经过了严格的院感培训以及核酸采样培训。接受培训时,即便是再资深的专家,同样也不敢有一点含糊。”卜晓琳告诉记者,和她一起奔赴一线的医务人员中,有近60岁的资深老教授,有人凌晨才刚下夜班,有人甚至放弃调休时间……他们连夜奔赴一个个核酸采样点。

  == 采样现场,母子相逢 ==  

杨晨和儿子

对于许许多多医务人员来说,凌晨出发已成常态,主动支援也成为“本能”。卜晓琳说,在核酸采样现场,这场战役中,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而她,是时刻被身边的这群年轻人感动着。

发生在90后身上的这一幕,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不久前,今年一年级的王杨子晨小朋友在学校核酸检测过程中,发现前面一位“大白”的声音很耳熟,走近一看,这才发现竟是自己一周未见的“大白”妈妈——公利医院骨科医学部护士长杨晨。小朋友终于和妈妈有了短暂的相聚。喊出“妈妈”的那一刻,身边的很多人泪目了。

1992年出生的杨晨和丈夫是一对90后抗疫夫妻档。她坚守在不同的核酸采样点;而丈夫是一名村委干部,连日来穿梭于不同的社区。而他们目标一致,与病毒赛跑。

换好防护服、戴好防护面屏、备好采样物资……杨晨告诉记者,只要接到任务,核酸采样小分队分头行动,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中。因长时间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不少医务人员出现了过敏等情况,防护服一穿就是八九个小时,每个人都在尽量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完成当日的核酸检测。“在我的身边,有同事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有同事一天湿透八身‘大白’。”为了抢时间,她和丈夫一样,经常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直接倒头睡在了医院。

这波疫情以来,杨晨和丈夫已经连续多天没见上面了,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社区筛查。父母不在家的日子,照顾孩子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家中老人的身上。王杨子晨小朋友偶然还是会哭着打电话给妈妈,“睡觉前你和爸爸不在,醒来后你们还不在。”不过,更多时候儿子学会了理解,他常常为“打怪兽”的父母感到自豪。

  == 马不停蹄,全力以赴 ==  

冯丽美在集中隔离点

在抗疫一线,沪上医务人员不舍昼夜,时刻处在“24小时战备状态”,只能利用工作间歇休息。他们有的互相倚靠着,有的半躺着,有的甚至坐着就可以秒睡,成为战疫中的“最美”睡姿。

趁着一轮工作结束后的短暂空隙,医务人员才能吃上一顿简餐,几颗鸡蛋、一罐八宝粥,匆匆解决后,立马投入到下一轮采样工作中。

在杨浦区某集中隔离点,来自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护士冯丽美是这个隔离点的医疗组长。1987年出生的她早已是一位抗疫“老兵”。

两年前,冯丽美所在的杨浦区中心医院50名医护人员随上海第八批医疗队奔赴武汉,整建制接管雷神山医院C3病区。在援鄂的那段日子里,冯丽美踊跃申请第一批进舱,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不负众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进舱前确实有过不安,但是团队的力量让我们能忘却恐惧,战胜任何困难。”

援鄂归来后,冯丽美仍然和所有医护一样,只要接到任务随时出发,不是奔走于医院便是忙碌于支援机场采样点,又或是集中隔离点,无数次在“大白”和医院护士间来回“一键切换”。

在杨浦区隔离点,6名工作人员每2人一组,从上午9点一直轮流接车到晚上8点,为方便开展工作,防护服里都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手术衣。杨丽美告诉记者,为节省防护服,有时候2辆大巴车不是同时抵达,他们便要一直穿着防护服等待。“根据防疫要求,一次下车人数有严格限制,乘坐电梯也只能单人乘坐,一旦有隔离人员乘坐,就需要对电梯进行消杀……因此,收完2车的隔离人员至少需要2个小时。”

采访冯丽美的时候,她又几乎是一夜无眠。但是她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闭环里的坚守 ==  

儿中心帮患儿过生日

当他们忙碌于基层防疫一线时,还有一群医务人员坚守在闭环管理中的医院。

应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多家医院被纳入闭环管理,给市民尤其是一些重点人群就医带来不便。对此,上海各大医院做好充足预案,护航特殊重点人群的生命健康。

“对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在医务人员和小病友们的歌声中,妈妈抱着铭铭吹熄蜡烛,许下了心愿。 “生日快乐,生日快乐!” 祝福的声音在病区内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暖心的一幕,就发生在处于闭环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病房里。隔离不隔爱,温暖常常在。

3月9日深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布公告,医院又一次吹响了疫情防控闭环管理的战斗号角……施行闭环管理,意味着除了维持院内病人的必要救治外,其他医疗服务暂时按下了“停止键”,环境筛查、核酸检测、区域消杀等成为了接下去14天的日常工作重点。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铭铭由妈妈带着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求医,很快就被安排住院手术。但是,计划日程里的手术遇上了疫情防控“闭环管理”,手术被喊停了。铭铭和妈妈不得不暂留在病房中,等待解禁后再行手术。

因为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铭铭闹起了小情绪,妈妈也似乎显得很焦虑。3月13日上午,留守在病区的心胸外科医护们照例进行常规查房,在同铭铭妈妈的交流中了解到,这天是铭铭的生日。看着这个可爱又让人心疼的小病号,病区的医护人员临时决定给铭铭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在保证防疫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志愿者和专职运送人员的层层传递,生日蛋糕安全送达。同处心脏中心的心彩超医生得知后也决定献上一份爱心,联系了医院社工部,为铭铭精心准备了生日礼物……

病房里点上了生日蜡烛,歌声和祝福声围绕着铭铭和妈妈。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孩子们不能聚集,为此,医护人员特意给其他病房的小病友们也准备了小蛋糕,让孩子们在各自的空间里分享快乐,传递祝福。

特殊时期的暖意在每一个患儿及父母的心中流淌,相信铭铭和妈妈会永远记住这个特别的生日。

除了温暖外,儿中心还上演着“闭环”场上的生死时速。小敬敬是一个双胞胎早产儿,孕32周就出生了,才出生23天的他肚子一天比一天鼓起,高度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因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感染而发生的肠管坏死性疾病,是新生儿严重的消化道急症。

3月12日凌晨,新生儿科申请了普外科会诊,一场紧急的手术迫在眉睫……原则上闭环期间手术全部停摆,但情况危急,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经院部批准,普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迅速集结,在完成紧急视频术前谈话后,所有相关医护人员全部按照相应级别进行防控,紧急启用负压手术室……

凌晨5点,这个腹胀如鼓的早产儿终于进入了手术室,接受剖腹探查手术。在负压环境下工作,戴着N95口罩,大家的呼吸都显得那么的沉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术中证实,患儿罹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坏死,回盲部及升结肠均已经发生坏死。幸好手术及时,切除了坏死肠管并做了肠造口术,没有发生肠穿孔。术后小敬敬被安排在单人病房进行后续隔离治疗,目前恢复良好,一个重症患儿重获新生!

  == 双向奔赴的温暖 ==  

面对疫情大考,没有人是旁观者。

在公利医院社会核酸采样点,保安每天24小时都坚守岗位,组织群众戴好口罩,有序排队,依次完成体温测量、扫码登记、核酸采样等环节,保证采样过程调度顺畅、井然有序。在医院的自助机旁、收费入口依然有红马甲的身影。疫情当前,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情怀,用最朴实无华的付出彰显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境界,展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为群众默默奉献的时候,来自市民最朴实的感谢常常让人暖心。

就在上周五,沪上各个核酸检测点迎来了一波检测高峰。刚刚从科室下班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ICU护士长兼职危重症片区科护士长唐欢迅速赶到了医院的24小时核酸检测点,加入了核酸采样队伍。

从晚上10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唐欢手中的工作没有停下过。“不能停下来。”唐欢在心里一遍一遍地为自己鼓劲打气,只希望自己采样的速度可以快一点,更快一点,这样市民就可以尽早完成检测。当第二天8点,结束一夜工作的唐欢和大家回到岗位时,顿时被“投喂”来的花式早餐给暖到了。有豆浆馒头,也有蛋饼油条。有热心市民亲自送来的,也有医院为她们精心准备的。一夜无眠的疲惫瞬间被温暖取代。

而杨浦区某隔离点,冯丽美她们收到了一幅来自一对双胞胎姐弟的画。上面画着是一个卡通火箭,背后写着“加油,谢谢”。这幅画是最珍贵的礼物,给人无限动力。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暖心的举措,无不涌现着社会各界对防疫工作的支持,这些点滴的善举和关爱,让医务人员更加充满信心和动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一心渡过难关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洋泾实验小学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特意为公利医务人员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暖心卡片和花束,卡片上写着“送给最亲爱的你们”、“向白衣天使们致敬”等暖心的话语,振奋了大家的抗疫决心。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也要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所有的美好也将如约而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