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丨“话疗”、陪伴、解难……心理援助志愿者主动拉一把,让人看到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早上还在外面买咖啡,晚上小区突然就被封了;突然被告知自己是密接要紧急转移到隔离点,看到“大白”顿时觉得腿有点软;看到自家孩子被封控在学校,没被隔离的自己变得无比焦虑……即便保持着对疫情的持续关注,一旦落到自己身上,亲身感受是全然不同的。为了让大家在疫情期间保持乐观情绪,提供心理援助的志愿者们随时守候在电话旁、视频前,必要时还得化身“大白”进场提供支持。
不放过情绪里的蛛丝马迹
“小李的药够不够?目前的精神状况如何?现在需要就医吗?”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胡嘉正在对某封控小区的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电话随访。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志愿服务基地介绍,目前有60多位由精神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和医务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医务工作者志愿队伍,他们为疫情防控提供专业心理援助,胡嘉就是其中一位。胡嘉的本职工作之一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在隔离的这段特殊时期,进一步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信息排摸。在给患者家属打电话的过程中,他主动察觉家属语气所透露的情绪,挖掘其中可能潜在的问题,“我们有时候要多做一步,行动或言语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心理支持。”
胡嘉介绍,平时工作总结中的一两句话背后,很多时候却是每个家庭正在经历的真实困难。团队的一位志愿者告诉胡嘉这样一个故事,他在给一位患者妻子打电话了解情况,从对方得知小区即将解封的消息里却听不出任何释然,反而充满了担忧。胡嘉表示,“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抓住一些细节,那么问题就可能会被忽略而一直存在。”经过细致追问才发现是患者妻子担心解封后自己出去工作,丈夫一个人在家擅自减少药量而耽误控制病情。那位志愿者听了家属有关用药量及患者具体情况的汇报后,做了简单的评估,让这位家属进一步放心,并建议她在解除封控后带丈夫去医院就诊,接受医生更详细的评估和医疗建议。这时,原本只字不提、把问题埋在心里的家属如释重负。
主动拉一把让人定下心
“生活里有烟火气也有烦恼,当他无法一个人跨过时,需要有人拉他一把。”胡嘉告诉记者,很多人遇到困难时并不会主动求助,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小事情积累下来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呈现,“这时候志愿者就要主动上前给予力量,至少要让他知道亮光在哪里。”在封控小区,有人表现出了异常焦虑的情绪,原来是身在护理院的母亲还有两三天就要断药了,平时是他帮忙配药送去,现在急得团团转。胡嘉介绍,这时候的心理干预除了言语安慰,更需要提供实际帮助解决的方法。根据上级工作规范和工作文件精神,采取了代配药、送药到护理院的形式,这才让这位居民定下心来。
作为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预备队讲师,胡嘉常年投身于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962525的志愿服务,平时连续七八个小时保持高强度接电话是常态,遇到一些高危情况,一次通话时间可能就要持续一两个小时,直到危机解除才会放心挂电话。最近由于疫情,热线需求数量呈上升趋势,胡嘉守在电话前的时间也变得更多。除了热线,胡嘉还会随时接到一些来自隔离点的求助。隔离人员若出现急性精神症状或心理危机,志愿者可能就需要以电话或视频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还得化身“大白”进场提供支持。
胡嘉也非常关注在高校里隔离的大学生,回想起自己2003年曾在“非典”期间的大学隔离的情况,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感同身受。胡嘉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心理抗疫课堂”,接下去也将针对高校学生进行一场保持隔离期好心情的讲座,“他们走过这段路,或许经历焦虑和恐慌,但面对困境勇敢走出来之后,以后的人生里也能轻松应对类似心理困扰。”
隔离中的心理支持不是诊断而是陪伴
一位“大白”跟和普公益创始人、心理咨询师周文秀发消息诉苦,“文秀老师,我把做‘大白’的经历发在朋友圈,有人说我作秀,我太委屈了。”周文秀总是被人亲切地称为“文秀老师”,这次疫情,她主动为闵行区疫苗接种点和自己所在的万科假日风景社区分别招募了一批95人和一批80人的志愿者团队,因此每天也要为“大白”们缓解心理压力。她表示,“因为我也在社区做‘大白’,所以我跟这位‘大白’说咱们团队互相支持,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我自己也要每天不断晒,让别人知道志愿者很辛苦。”
周文秀的确每天都在记录着做“大白”辛苦又美好的经历,“早上,冷。但是可爱的初中生的礼物温暖了‘大白’们。”在3月20日的一条朋友圈里,她晒出了一名初中生冒雨送来的一大包暖宝宝,这让她深受感动。周文秀介绍,“大白”们平时更多遇到的委屈是来自别人的不理解,有时甚至是言语攻击,身在现场的她目睹过好几起,不禁十分心疼,及时对他们采取了心理干预。她也表示,志愿者经历会让这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更加接地气,有助于塑造心理弹性,经历各种挫折后,能够更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月初,周文秀得知社区旁的三所学校都停课了,一些密接学生还被隔离,立马主动申请对隔离的学生和家长们提供心理支持,加急做了“文秀说心理”视频号,经过家长们和社区居民转发,一下子吸引了1000多人次观看。周文秀介绍,自己孩子班级在去年八月时由于密接而在酒店集中隔离了14天,她也因此发现了孩子们在隔离期的心理变化,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比如睡眠障碍、狂躁、绝食、不愿意说话等情况,这些问题同样也在成年人身上出现。
“隔离期间的心理支持很特殊,它并不是心理诊断,而是一种陪伴,告诉他们如何走出来。”周文秀曾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为全球华人和留学生提供线上心理援助,也于今年1月为西安疫情防控的数十家酒店隔离点配备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和督导,当有紧急个案发生时,她指导心理咨询师该怎么做。每当有心理咨询师在遇到问题时提议给对方发诊断量表时,周文秀都予以拒绝,“我们一起调整他的认知和情绪,尽可能好好陪伴他,而不是直接做诊断。”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