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这堂“大思政课”上,同心战“疫”成为最生动教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在这场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当中,没有旁观者。”3月29日下午,以“师生同心风雨共担,齐心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2022年春季学期“大思政课”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这样表示,无法同坐于课堂,同济两万余名学子就这样在云端共上了一堂抗疫大课。
与此同时,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打造的“疫情就是命令 坚持就是胜利”疫情防控形势与政策课也在云端开播,同学们通过微信互动交流、学生党支部和班级团支部研讨、撰写学习体会等方式深入学习领悟抗疫精神。
// 同济大学 //
“把疫情当作人生磨练”
专家开出防护良方与心理良方
“我这个头发就是学校老师帮我剪的,我看看比我在外面花钱理的还好呢。”从校园的互助“理发盒子”说起,方守恩感谢同济全校师生员工的“同舟共济”。
他表示,自3月9日同济大学实施疫情防控动态管控以来,全校师生员工给予理解、支持与配合,大家团结一心、守望相助,跑出了同济战“疫”加速度,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教学与科研秩序和谐的校园环境。40多支志愿者队伍活跃于校园各处,广大师生党员第一时间迅速行动起来,主动请缨,党旗高高飘扬在校园。
“我们有很多老师从9日开始就没离开过校园,有的睡行军床,甚至睡瑜伽垫。”方守恩说,同学们也克服了许多困难,与老师一道守护着同济大家庭,无不彰显着同济学子的责任担当和别样的温暖,“尤其是学生志愿服务队,几乎24小时轮班在工作岗位上,令我很感动。”
“在这场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我们都是抗疫的主人翁。在这里我也希望每一位同学从自身做起,树牢科学防疫的意识,做好科学防疫的举措。”方守恩说,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自律,才能守护我们的校园,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一个人的成长,越是在大事面前,越要有定力、有担当。特殊时期,除了支持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更重要的是更加自律、专心学业。“希望同学们把疫情当作一次人生磨练,一如既往地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做信念坚定、勇毅前行的奋斗者。”方守恩说,疫情终将过去,人生的道路还很宽广,成长的脚步绝不能停歇,“老师们将坚持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学校永远是同学们的坚强后盾。”
这也让同学们更有了信心。“特殊时期,博士生社区党员先锋队志愿者们在第一时间以专业、严谨的态度迅速组建社区网格化管理队伍,及时解决博士生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天的‘大思政课’不仅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了同济人同心抗疫的担当与坚守,更为我们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决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党员先锋队队员肖绍赜说。
紧贴学生现实需求,这堂“大思政课”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防疫解惑科普与心理健康调试的课程。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徐金富教授首先科普了奥密克戎突变株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他告诉大家,奥密克戎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机会减少,不易感染肺部深处细胞,所以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居多。奥密克戎引发的症状较轻,但传染性远高于流感,目前死亡率也高于流感,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科学应对奥密克戎的方法:尽可能完成三针疫苗全程接种,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尽责。”最后,他还为同济学子送上了个人防护“八口诀”:接种疫苗别迟疑,非必要不流动,不聚集不扎堆,勤洗手戴口罩,一米线要守好,需警惕不恐慌,早报告不隐瞒,有症状早就医。
疫情之下,校园实施动态管控,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心理不适,对此,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姚玉红教授开出了“心理良方”:带着希望等待。“带着希望的等待容易带来主动的作为,缺乏希望的等待则容易成为被动的煎熬。”姚玉红建议同学们给希望“搭三个支架”。
第一个支架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感”。比如在固定的时间去听听喜欢的音乐,照照镜子看看熟悉的脸,与朋友、舍友之间相互给予慷慨的称赞改善心情。第二个支架是“在不自主中建设自主感”,比如做一些宽泛的结构化的安排,“安排一个可以做半小时或一小时的事”,从中找到掌控感,与父母、同学甚至是网友保持人际联结。第三个支架是“赋予辛苦以意义”,“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这段时间学习节奏暂时不能恢复到最好,那么除了专业之外,我们还能学到点什么?”姚玉红说,生活、生命、社会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这段时间自己还蛮厉害的,我在很困难的时候还组织了一个线上的音乐分享会。也有同学说发现室友情绪非常理性平和,让他觉得很值得学习。有同学这几天一直在宿舍思考人生的宏大命题,有了一些新的人生感悟。” 姚玉红举例说,这都是新的能力的学习,很自然的自我调节。
姚玉红还提出了一个思维小实验:如果十年后向后来者追忆这段特别经历,你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定位、选择哪段经历来讲述?希望大家能以更丰富的身份,如创造者、助人者、思想者、实验者,等等。“同学们在困难时不要让自己长期陷入孤独。”姚玉红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向同学们提供了包括24小时心理热线、微信公众号线上咨询在内的各种心理咨询服务。
“致敬每一个平凡的抗疫人”的抗疫视频成为这堂思政大课的结语,也汇成这一特殊时期令人难忘的同济记忆。据悉,共7万余人次通过同济大学视频号在线聆听了这堂大思政课,获得26万余人次点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全校同上“抗疫”思政大课
汇聚磅礴力量
这节全校同上的“抗疫”大课,邀请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刘晓明、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志愿者唐翊萱、管理学院退休教师陈心德、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徐屾、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佳铭、黄涔岸、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王嘉艺、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张健明以及学生家长代表、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陈刘瑄母亲刘晨红等为代表的10名主讲人。
大家的聚焦关键词“心”,分别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迎战疫情、守护身心”“平安程园、奉献仁心”“关爱老人、民生暖心”“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党建引领、见证初心” “防控有我、请党放心”“寄语青年、莫负丹心”和“家校结合、协力齐心”为题,从历史与现实、青年与时代、国内与国际等多个维度解读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策略路径,讲述师生身边防疫抗疫的感人故事,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继而进一步明确青年大学生的使命责任。
大课将深厚的理论融入生动的讲解,以感人的故事折射程园人的担当,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使广大程园学子得到思想洗礼,彰显思政“金课”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重要性,更让学子们倍添投身疫情防控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纺织服装学院吴莹表示:“有那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冲在抗疫的最前端,最好地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自觉配合防疫工作,积极投身防疫志愿活动当中。”
管理学院吴怡岚感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学校多次向学生征求问题,俞涛校长第一时间回复学生关切,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在校生活。疫情面前,只要众志成城,定能共克时艰。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张俊杰同学表示,“疫情阴霾下的校园也是整齐高效的统一战线,脸颊上的口罩成为春暖花开下的一道风景。在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下,倍感舒心、安心、暖心。”
看到班级副班长本可以离校回家,却自愿留下为同学服务的一幕幕,来自艺术设计学院许菲同学直接感受到身边的闪光行动。这些一件件身边事,也给了所有师生进一步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决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汇聚磅礴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