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闵行青春社区里的年轻人,用青春共治为社区防疫者“减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妈妈,你明天有空吗?可以陪我一会儿吗?”这是红聚场·青春社区、繁星青闵君工作坊负责人朱蕾的女儿最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作为闵行区浦锦街道红醍半岛社区防疫志愿者队伍的牵头人,朱蕾已经与小伙伴们一起连续奋战了6轮核酸检测工作了,这几天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第一批核酸筛查工作中去。
“我们小区分成一期和二期,当中还相隔一条马路,居民总共加起来有1500多人。居委会人手比较紧缺,如果还要两个地方来回跑的话,实在是应接不暇。所以,我们成立了一支由25个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青闵君的成员、业委会的委员以及有医学背景的业主,参与动线设计、检测登记、人员疏散、维护秩序等工作。”朱蕾说道,“此轮疫情发生以来,一线人员都非常辛苦,我们就是想通过近乎自治的方式,尽量减轻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的负担,安全有序地完成核酸检测与封控管理。”
封控管理的第一天,朱蕾就遇见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小区里有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不一会儿的功夫,脚踝就肿得像馒头似的,心急如焚的家长怀疑是摔骨折了,向她发来了求助短信。
“记得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赶紧向居委会报告了这个情况,申请负压救护车来接孩子去定点医院看病。负压救护车还是比较紧缺的,所以一时半会来不了,于是我就每半个小时打一个电话去问居委会进展情况,居委会也是不断地去协调,后来到了凌晨3点,终于调配到一辆救护车,把孩子送去了定点医院。所幸,最终诊断下来,是骨裂,不是骨折。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朱蕾回忆道,“而且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正是我们的一位志愿者,经过这一个晚上几乎没有合眼的‘折腾’,第二天,他依旧准时出现在了志愿者岗位上,扛下了当天的工作。这种奉献精神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通过这件有惊无险的事情,朱蕾意识到,在这段特殊时期,还要新建一个健康咨询群,邀请小区里的医生们来为居民们答疑解惑,缓解焦虑情绪。“有一些居民在这些日子里会不自觉地变得比较敏感。比如有一次,一个人在群里问,最近自己的鼻子有点红,还经常流血,是不是被感染的征兆。我们就用比较轻松的方式提醒他,可能只是因为蔬果吃得少了,再加上气候变化原因,火气有点大而已。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最后,还是医生出面说明了情况后,他才放心下来。” 朱蕾说道,“居民遇见一些常见的小毛小病,都会来这里咨询,一方面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宽慰,更加平稳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朱蕾坦言,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些居民不太理解,不太配合,虽然已经在微信群里通知了,还是不主动出来做核酸检测,除了需要用扩音喇叭召集之外,还需要挨家挨户地去“请”,不过随着工作的深入,志愿者们的辛苦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也通过我们平时的一些宣传了解到更多疫情防控的举措,所以现在已经非常积极主动地配合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带上自己种的蔬菜、鲜花作为礼物表示慰问与感谢。
让朱蕾特别欣喜的是,这次有越来越多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让她也看到了之后可以吸纳到青闵君里来的新生力量,为青春社区添砖加瓦。“有一个90后的妈妈,儿子只有1岁多,刚刚会走路,正是最粘人的时候。以前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对母子形影不离,可是这次,这位年轻的妈妈为了做志愿者,就将儿子交给家里长辈照顾,而且还不顾潜在的风险,非常勇敢有担当。”
“女儿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有一次,我给她讲了一个街道里的志愿者一直忙碌在抗疫一线而无法给儿子过生日的事情。这种为‘大家’只好先舍‘小家’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她,她还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作文。可以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将志愿精神的种子播到这些孩子的心田,也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朱蕾说道。
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这些社区里的青年志愿者们彰显出“疫情当前,青春不退”的无畏与担当,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记者从团区委了解到,在闵行,像这样的青春社区目前有近30家,已经覆盖了全区所有的街镇,在此轮的青春战疫中,他们在社区组织青年志愿者们助力抗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书写出了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