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松江封控小区内,这群青年医务人员自发组成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打针、拆线、换药、脱臼复位......近期,松江方松街道江中公寓封控期间,18名因封控留在小区的松江区中心医院医务工作者汇聚到一起,自发组成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队长正是党员志愿者、松江区中心医院纪检办副主任刘涛。小分队中,既有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妇产科、骨科、皮肤科、病理科、血液科等中青年医护,也有来自药剂科、放射科的技师,还有其他医务工作人员,大家都希望能为封控小区的医疗保障服务尽上一份力。
▼ 主动请缨 ▼
成立临时医疗小分队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谈及这支临时医疗小分队的成立,刘涛回忆道,“小区封控后,我加入了江中公寓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最初主要是协助运送物资、居民配药等需求。后来,我在群里看到有居民有看病的需求。考虑到当时小区封控的情况,我就先联系了我们松江区中心医院的人事部门,询问小区有多少我们医院的医务人员。然后,我了解到小区有多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在电话联系的过程中,这些医务工作者都积极表示希望成立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帮助到小区的居民。”
刘涛回忆道,临时医疗小分队成员曾为一名手臂脱臼的3岁小男孩复位。“当时我们进入小男孩家中时,小男孩一直在哭。于是,我们的骨科医生先询问小男孩哪里疼,然后摸了他手臂脱臼的地方。手臂脱臼对于小孩家长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对于骨科医生而言可以快速进行复位。”因为担心手臂疼,小男孩一直不敢抬起手臂。临时医疗小分队成员在给小男孩手臂复位后,耐心地安抚他,并拿出手机引导小孩抬起手臂摸一摸,一步步缓解小男孩情绪。
▼ 医者仁心 ▼
为关节炎术后老人伤口进行拆线
令刘涛印象深刻的是,临时医疗小分队曾帮一位接受了右侧全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人进行拆线。“小区有位老人术后伤口需要拆线,你们能过去帮忙处理一下吗?”3月11日上午,处于封闭状态的江中公寓内,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宁文玲拨通了刘涛的电话。求助老人今年73岁,因右膝骨关节炎手术,术后缝了十多针。按原计划,伤口愈合情况好的话,术后两周就应拆线,没想到遇上了小区封控管理。“如果伤口拆线时间延误太久,有可能会造成缝线与伤口黏合,引发疼痛。”刘涛说。了解清楚情况后,当天下午1点,刘涛与消化内科副主任赖跃兴、护士刘凤娟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一同上门拆线。
拆线人员集齐后,拆线工具成了首先面临的挑战,虽然出发前,刘涛已经和家属在电话里沟通好了,但到达老人家准备拆线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家属说已经备好了‘拆线包’,里面各种工具一应俱全,但我们一看,那并非‘拆线包’,只是常用的‘换药包’,少了消毒液,拆线的小剪刀也没消毒。”刘涛说。
情急之下,刘涛想到了一个对应之策,询问家属有没有高压锅,通过将水煮沸,随后对拆线工具进行高温消毒。与此同时,刘涛嘱咐同事打电话询问队员,寻求谁家有备用的消毒液。没过多久,小分队的其他同事将消毒液送了过来,拆线工具也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消毒完毕。在进一步检查老人伤口情况并确认老人既往病史后,拆线工作开始。赖跃兴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和镊子拆出缝线,一旁的刘凤娟熟练地在旁配合,刘涛则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增强照明。线头全部拆出后,赖跃兴熟练地把纱布铺在伤口上,刘凤娟用绷带固定好。不到10分钟,整个拆线工作顺利完成。
虽然拆线只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但从前期工具准备到最后拆线完成,几名医务人员忙碌了近一小时。因为天气偏热,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家中还进行拆线剪刀的高温消毒,几位医生离开居民家中时,已是汗流浃背。
帮助居民拆线,为居民小孩脱臼的手臂复位,这些都是这支临时医疗小分队为居民做的众多医疗保障工作的一小部分。截至3月14日,小分队已陆续为封控小区21人次提供了打针、拆线、换药、脱臼复位等各种医疗保障服务。医疗小分队成员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医者仁心,解决居民求医的燃眉之急,让封控小区封控不封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