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讲述|我在外面也是保护你们
2022-04-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哭了”的居委书记刘苗与医护人员一段4分25秒的电话录音,让人深深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不易。如今上海疫情防控形势还极其严峻,更多这样的人舍弃小家,日夜坚守。

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天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敏是85后,大学毕业后就在居民区工作。在浦西封控前,这名“小巷总理”接到特殊任务:组建街道华四抗疫青年突击队,由她带队进驻华四居民区,承担封控后居民区所有事务,核酸与抗原检测、生活物资发放、老人配药、人员管控,一次次都是“大考”。她每天睡办公室,好几天都没和母亲通电话,常常有几百条微信等着回复。

“我只想要一个冰墩墩……”拨通陈敏的电话,传来可爱的铃声。她太忙了,拨通、忙线,拨通、无人应答。在听了第四次“冰墩墩”后,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终于和陈敏聊上了。

 == 陈敏自述 == 

在几个核酸点位间“飞来飞去”

3月30日,我在街道开完动员会后收到特殊任务:组建街道华四抗疫青年突击队,负责华四居民区在封控后的所有事务。虽然是临危受命,但我没那么慌,在到天诚居民区前,我就在华四居民区工作了好几年,老居民我都认识。2020年疫情发生后,华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丈夫因为突然脑出血送医抢救,我那时候已经在天诚居民区了,接到临时借调通知后,就奔去华四居民区帮忙。

华四居民区既有兆丰别墅,长宁路和华阳路上分别有弄堂,居民超过1700人,封控后互不相通,其实蛮有挑战的。从接到任务到突击队到岗,也就24小时。新的小区和居民,对我来说有两大难题,第一核酸检测需要大量准备工作,必须尽快从头盘清。第二,小区没有微信群,联系不方便,志愿者人数严重不足。

3月31日下午,我们突击队拿出居民名单册,盘点楼组长、在职党员的信息,第二日核酸检测一共设3个固定点位,2个流动点位,我马上包干到人,每人负责一块,连夜搭棚,划等候的2米线。

4月1日第一次核酸检测“大考”,一早6点多我就到了兆丰别墅点位,安排叫号,志愿者在什么位置帮老年人预约核酸二维码。布置完后我又骑车到华阳路224弄,蹲守老弄堂的核酸点位。5分钟的骑车路程,我大半天就在两个点位间“飞来飞去”。一整天根本没空坐在桌边好好吃饭,一早的馒头咬了一口就“飞”出去干活,午饭扒了两口又被叫出去,直到晚上拿着盒饭进办公室,发现午饭还留在那。

用大喇叭喊话招募志愿者

第一天核酸检测结束,复盘会上大家都觉得志愿者严重不足,干活很吃紧。这时候我用起了最老的办法——喇叭。“2号要给居民送物资,因为人手不足需要志愿者。”我举着喇叭在弄堂里循环播放招募志愿者,并在最后留下我的手机号。

没想到这一叫还真有用,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原本想能多招10多名志愿者就很好了,没想到当天就报名40人,好多青年都愿意走出家门,这点还蛮感动的。2号分发物资,4号核酸检测,志愿者的补充让工作变得顺畅。

居民都封控在家,其余事情就靠我们和志愿者,有居民不满我们发物资的速度太慢,晚上11点才发到他们家,有居民觉得我们怎么不准确通知做核酸的时间,还有居民觉得我们工作不细致。有位家住6楼的居民,一定要让志愿者将氧气钢瓶扛到他家,志愿者要送太多东西了,只负责将物品送到楼道口,只能反复协调,最后在楼内找了个帮手。

当然也有居民很支持我的工作。老弄堂1号楼是一幢7层封控楼,6个门洞,热心居民吴老师组织了一个6人小组,每天穿上隔离衣为楼里居民分发快递,收垃圾,只有居民自治配合,我们才能一起共渡难关。

我在外面也是保护你们呀 

我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就找人聊聊天,凌晨处理完事后强迫自己入睡,越想越容易失眠,第二天根本没精力处理那么多事。

自从来华四居民区报到后,我一直睡办公室,有个行军床,以前还睡过会议桌。每天群消息太多了,对接事务,回答居民问题,一段时间不看就积压了几百条。家里就更顾不上了,我好几天没跟我妈打电话,打次电话也就几分钟,知道她身体好就行。她担心我在外面不安全,会给我发微信让我做好防护,有时候我就会回她,“我在外面也是保护你们呀。”

在居民区工作了十余年,疫情发生后压力一年比一年大,有时候我也会害怕,居民的不理解也会让我难过。不过越是困难越考验居民区的统筹能力,以前居委处理邻里矛盾,组织活动,如今居委更像个组织方,不但要凝聚好楼组长,还要学着挖掘社区青年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守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