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这支突击队的党员筑牢“环境之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当前,上海防疫工作已进入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城市环境安全有序运营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的重要基础。城投环境的广大党员以主力军、突击队、先行者的责任担当,奋战在城市环境运营的第一线。
这支城投环境“环境之盾”应急保障突击队,身先士卒,迎难而上,疫情期,连日辗转于涉疫垃圾抢运、重点部位通行管控、流动场所洗消毒等多个战场,他们用实际行动攻坚克难。
▍ 迈过这道关,把大家当小家去呵护 ▎
“环境之盾”突击队队长盛云雷,至今已有18年党龄,承担着城投环境水域公司浦江保洁、船废收集等业务的管理任务。爱人是医护人员,自3月28日以来,被安排参与核酸筛查,忙得几乎人影都不见,女儿11岁在上预备班,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盛云雷身上。正是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但他全身心投入应急保障任务。
女儿在电话里总是问起“爸爸你在哪里,怎么你和妈妈总是不在家”,他总是耐心安抚,再提醒做好个人防护。虽然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但他说,“在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面前,只有每个人把‘大家’当‘小家’一样去呵护,才能迈过这道关。”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带领“环境之盾”应急保障突击队闻令而动,每天还协助城区涉疫垃圾运输中转的消毒、重点流动部位的消毒管控等任务。他用初心践行战疫使命,用热血传递抗疫温度,带头铸亮“环境之盾”突击队的示范形象。
▍ 支部书记干在前,党员们驻场24小时 ▎
老港处置公司渗沥液处理厂联合党支部副书记汪莉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沉甸甸的重任。她每天早出晚归,穿梭在办公室、生产车间、员工休息室等地,防疫要求一项项落实,工作一件件安排,事情一件件清点,几乎都是天黑了才回家。
随着生物能源集中管理启动,她开动脑筋,将多功能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区域“乾坤大挪移”,保障驻厂人员的休息睡眠场所,并对休息室开展卫生、消杀、安全检查,确保规范安全。她还主动为集中管理期间过生日的职工送上祝福,让职工在特殊时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在岗位上她是努力工作的“女强人”,但在家里却是孩子的“失职妈妈”,由于其丈夫是医护人员,天天奔赴一线也时常不在家,家里的两个孩子照顾不周,对此她深感愧疚,但闪亮的党徽,是她心中沉甸甸的责任,“疫情不走,决不后退”也将是她继续坚守、继续战斗的铮铮誓言。
徐浦基地桥吊班组中55岁,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李永田身先士卒,主动报名参加专项垃圾工作小组,和其他小组成员一样开启定点驻场24小时“生活+作业”模式。为配合专项垃圾和普通生活垃圾双链条作业线错峰、错时运转,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夕发朝至,毫无怨言、不辞辛苦,在黑夜中为抗疫默默奉献力量。
▍ 夫妻齐上阵,突击队里的“多面手”连续值守13天 ▎
李红强,突击队在徐浦基地集结点的负责人,组织开展训练保障的同时,也把应急队员们的生活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始终以共产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爱人也深受其影响,协助他采购配送生活物资,解决了突击队的燃眉之急。
疫情期间,两岁女儿突发不适,爱人和父母一起照顾女儿,让李红强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他连续值守13天,与基地应急队员一起,协助开展全员核酸检测7次,引导接待约664人次。
李红强还是突击队里的“多面手”,在做好后勤的同时,还主动担当起了基地宣传工作,利用无人机拍摄收集视频、照片素材,撰写新闻稿。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徐浦基地内的防疫管控始终有力,工作生活秩序有条不紊。
▍ 防疫志愿者,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基地的小教员 ▎
在“环境之盾”应急保障突击队中,有名刚刚在社区脱下“大白”志愿者衣服的队员——吴健,在接到紧急集结指令后,他义无反顾冲向另一条“疫”线,即老港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基地。
在这里,他在进一步学习相关防疫知识与培训技能后,利用防疫志愿者的丰富经历,结合基地内的实际需要,主动担任了疫情防控的“小教员”,组织开展疫情防控训练演练,配合突击队制定“前出支援保障方案”、“集中点紧急转移方案”等。
在集中管理期间,他还参与支援门卫、场所间、检测点等重点部位的核酸检测秩序管控工作,确保了基地内秩序井然、管控有力。
“因为我们是党员,我们是团员,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承担起城市环境安全运营的使命担当。”“环境之盾”应急保障突击队的队员如是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