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上阵亲兄弟,他们默契“出战”建设上海方舱医院
2022-04-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生活中是亲兄弟,抗疫“战场”上是“战友”。一对年轻的亲兄弟王铎峰、王启峰正在为上海方舱医院的建造日夜奋战。一个85后,一个90后,他们都是青年党员,都在特殊时期不约而同地选择挺身而出,他们各自带领着自己团队的建筑人员坚守一线,对他们来说,“投身抗疫,此生难忘!”

 // 挺身而出,面对挑战顶着压力争分夺秒 // 

疫情最吃紧的阶段,空气中笼罩着紧张的情绪。作为中建八局装饰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项目经理,85后的王铎峰在收到建设任务后,第一时间组织分公司30余人管理团队、200多名工人奔赴现场,“疫情期间我是3月22号到达上海长兴岛方舱,艰苦奋斗了36个小时将方舱建完。下午又接到任务,晚上我们在御桥方舱医院干了7天7夜,基本上就是36个小时内,我们只能休息2、3个小时,接着又起来继续干活。”

迅速进入作战状态的王铎峰,在第一天进场就遭遇了大雨的袭击。当时在打混凝土,王铎峰组织了32台大型机械进行场地平整、钢筋工进场绑钢筋,以及将集装箱送入场馆,“那是一片空地,没有躲雨的地方,我们都被浇透了,刚刨制的混凝土也被淋湿了,大家又冷又累。”最初他的工作任务主要在外围做协调,包括一些收尾工作,但后续的室内装修工作,也是由王铎峰负责,集装箱室内的淋浴房、马桶、床铺等安装,就要花费3天时间。室内装修完成后,王铎峰又接到了国家会展中心的任务,被安排作为牵头,于是,当晚,王铎峰再次带领着20余位管理人员和200位工人奔赴国家会展中心,一干就是4天4夜。

由于疫情,劳务人员的协调调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上海本地材料的不足也成了难题。一方面,王铎峰自告奋勇主动电话联系社区,梳理人员信息,给大家配备好所需的生活用品,确保劳务人员有足够的物资保障。另一方面,他调集来自江浙沪地区配送来的材料,进行消杀。“连续工作36小时才能休息2、3个小时,大家顶着压力两班倒,虽然公司也给我们办理了酒店入住,但我们从来没去过,都是在车里休息。”王铎峰说,“这样现场的同事们一召唤,我们能够随叫随到。”

目前,王铎峰参与建设的3个方舱医院都已开始投入使用。他欣慰地笑着称,能够让咱们的市民早日住进来,早日治疗康复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幸,“特别感谢和我并肩作战的这帮兄弟,愿意和我们一起吃苦,没有任何怨言,值得敬佩!”说起自己和弟弟王启峰的兄弟情谊,王铎峰直言:“我俩都在一线,也算是舍小家为大家。从小在农村长大,我们不怕吃苦,从小骨子里就有哪里有困难往哪儿冲的精神。我常常叮嘱他保暖一些,多穿一些,带好防寒衣物。”

 // 连连赞赏,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是最大动力 // 

4月5日晚,在上海宝冶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担任项目技术总工的弟弟王启峰,也接到了任务,第一时间冲向抗疫建设的一线。一直以哥哥作为榜样的他,心情是激动又忐忑。“作为党员,疫情就是命令。”王启峰坚定地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王启峰深感重任担当在肩。为确保方舱医院能够高效并按点按时地完成,王启峰带领20余名同事连夜扛着机械和材料,全身心地投入现场施工工作。

将仓库改装成方舱医院,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意味着施工人员要将空的仓库进行隔断,做成一格一格宽3.2米、长2米的隔间,形成上千张床位。尽管进行区域化分工,但高强度的施工压力下,部分现场工人出现情绪波动,王启峰一方面协助他们工作,一方面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由于最近的疫情形势严峻,外地医务人员纷纷赶赴上海,支援上海的疫情工作,她们都毫无怨言,大家都是义不容辞地冲到前线,何况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这样,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共克时艰。

摆放装饰品、调整现场布局、水电系统的设计......经历了7天时间,王启峰带领同事们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王启峰告诉记者:“我们每天的平均步数都超3万步,脚上都磨出了一个个血泡,现在一走路就疼。”当得知上级领导对方舱医院的建设十分满意连连赞赏后,王启峰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只是怕延期,一心一意只想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现在倒是被常夸赞方舱医院设计的环境极佳。”

在老家的父母和亲朋友好友得知王启峰和王铎峰同处抗疫前线,都表示十分支持,也以他们为骄傲,但也不忘叮嘱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别累垮。兄弟俩纷纷表示:“我们的亲人也有感染疫情的,希望方舱医院能够尽快建好,为民所用。只要组织有需要、有号召,我们还会立即投身于防疫建设的一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