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把流调当做案件来办,这支青年突击队这样“断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目前,本市疫情形势复杂严峻,流调工作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面对范围广、基数大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工作人手紧缺。从3月27日起,青浦区检察院就陆续派出了25名青年检察干警支援青浦区疾控中心,与青浦区其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一同组成“新冠流行病学调查志愿队”。
== 争分夺秒,要速度也要准确 ==
拨打流调电话,确定活动轨迹,排查密接、次密接、高筛人群,整理录入数据,撰写流调报告……队员们被分成两人一组,执行“24+24”轮岗,每一班队员要在岗完成24小时工作后,才会与下一班队员交接。
作为首批10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1999年出生的朱乐天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进入青浦区检察院还不到一年。作为一名团员青年,朱乐天在面对疫情“前线告急”时,无论是在社区志愿服务,还是为流调工作增援,他总是自告奋勇,冲锋在前。
“原本检察院的工作就容不得马虎,每个法律文书都不能看错,这样的工作习惯对我们参与流调工作会有一些帮助。”通过对身份核实、既往病史、活动轨迹,以及接触人群等信息的确认和记录,一通流调电话至少需要20多分钟。朱乐天表示,特别是与老年人沟通时,格外需要耐心。有的老人视力不好,看不清身份证号,要多给对方一点时间;有的老人口音较重,信息听不清楚时,要多问上几遍仔细确认。有些接听者会产生忐忑和恐慌的情绪,朱乐天说,这时候就需要志愿者耐心说明情况,安抚对方的情绪。
面对每天打不完的电话和单一枯燥的工作模式,队员们的体力和意志力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困了累了,大家也会互相加油鼓劲。朱乐天说:“只要想到每个电话的背后牵扯到的不只是一个家庭,我就告诉自己必须要挺住,要加急工作。”
“以前,我只能看着‘逆行者们’奋战在一线的背影,现在我终于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和大家一起抗疫。”在做志愿者期间,朱乐天还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为抗疫贡献青春力量。
== 侦查、检察、审判……为流调“断案” ==
“流调工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辛苦,但听着电话那头的一句句‘谢谢,辛苦了’‘不要紧,我们理解’,我感到了大家的温暖。”在第二批流调支援队中有7名青年女干警,王丹琦就是其中一员。她接到任务后,立刻将儿子托付给父母照看,而她的丈夫蒋云飞,是青浦区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此刻也正在一线服务。
虽然完成了详细的岗前培训,但实际操作后,王丹琦才真正体会到流调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王丹琦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接打电话,而是要全面收集核酸检测异常人员的核心信息,链条式排摸行踪轨迹,确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并准确判断关联病例和重点防控地区等。
“这让我感觉与检察办案相通,要从基本信息着手,收集证据、整理归纳、前后关联、研判决定,只是在这个‘案件’里,我们既是侦查员,也是检察员,还是审判员。”王丹琦表示,无论是流调工作,还是检察职责,她都会以细心与耐心守土尽责。
流调工作常常需要从早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队员们在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后,会陆续在原位上稍作休息。但王丹琦往往会继续坚持对之前没能联系到的人员做补充调查,“我是这一批中的带队人,我要站好这班岗”。
== 除了人员,还要确保空间安全 ==
当大家接到通知,需要一位队员前往确诊患者所在的工厂协助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环境采样时,青年干警李哲韬毫不犹豫报了名。面对环境采样这份全新的“工作”,李哲韬虽感陌生,但仍全力以赴。
来到确诊患者的工作地点后,李哲韬一行人先是在门口按照要求穿好防护服、手套等配套防护后,再进入厂区,来到确诊患者长时间停留过的工作区域、食堂、监控室等地进行采样。
同行人员负责采样,李哲韬则需要亦步亦趋,将采样数据逐一如实记录。“环境采样需要用棉棒擦拭电脑、工作台、推车、餐桌等所有确诊者可能碰触的地方。”李哲韬一边紧盯着同行人员的采样数值,一边记录下试管的标号和所擦拭的区域。待采样工作结束后,一行人又去查看了监控中确诊者在工作中是否佩戴口罩、和同事交流时是否佩戴口罩并保持距离。
工作结束后,所有人再按照要求进行消毒脱衣,才返回疾控中心进行数据归档。李哲韬表示:“对环境样本进行采样是防范于未然,必须对所有环节都严格认真对待,确保采样检测行迹可查、准确,我们会尽力确保所有人都安全,所有空间环境也安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