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内“封控区”减少112个,结合区域实际探索推进“三区划分”精细化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4月25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64场)在线上举行,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杨浦区副区长祁克萍,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胡晓波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杨浦区封控区减少了112个,管控区增加了200个,防范区增加了127个
现在“三区”划分越来越精细,杨浦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如何既精细又不放松管理?
据杨浦区副区长祁克萍介绍,为进一步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杨浦区结合区域实际,探索推进“三区划分”精细化工作。
第一是科学研判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根据核酸筛查结果和流调情况,综合考虑小区自然形态、资源分布、物理屏障等因素,合理确定划分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
目前,杨浦新一轮“三区”涉及小区(单元)共1215个,较前两轮的划定,总数增加了215个,其中,封控区减少了112个,管控区增加了200个,防范区增加了127个。
第二是划小单元与从严管理相结合。划小单元是为了更高效地实施社区防控。虽然单元划小了,但防疫措施决不松懈。小区的每一个分区,每一扇大门、小门,都要求严格管好,同时推进清洁消杀和保供保障工作。
例如,四平路街道的同济新村,是一个超大型居住社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居住着3189户6000多个居民,目前只有少数几栋有阳性感染者,但整个社区作为封控区进行管理。
同济新村居委会尝试在大型居民区中做“软分隔”,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防疫,通过原有小区道路、绿化带等自然分隔,将涉疫楼栋及附近居民楼根据实地情况“打包”成小的封控区进行严格管理,其他区域则为管控区,以更好地实现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和个性化服务。
第三是宣传引导与多元协同相结合。争取小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告居民书、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帮助居民理解精细划分的意义,从而最大程度降低防控措施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在涉疫区域。
同时,加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同,形成合力,倡导居民把安全和防疫有机结合起来,达成自律和他律的共识,积极参与“无疫小区”的创建。
下一步,我们将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杨浦区首批110个核酸检测点位,4月底建成55个, 5月上旬全部开放
随着“三区”划分和复工复产之后,核酸检测需求会上升。杨浦区对于核酸检测点常态化布局有哪些考虑?具体如何推进?
祁克萍表示,核酸检测点常态化是当前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今后公共服务的一项基础设施。杨浦区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科学规划点位布局。 在点位数量上,根据区域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合理规划全区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首批110个,目前已陆续布置,4月底建成55个, 5月上旬实现全部开放,这些点位将满足物流司机、快递小哥等率先复工人员的检测需求。后续将持续进行点位扩容建设。
在位置选择上,为满足市民就近检测需求,杨浦区将打造“15分钟检测服务圈”,采样点主要选址在居民区、地铁口、产业园区、大型商超、户外广场等场所,做到均衡分布。
在布局形态上,采取“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固定采样点以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便民采样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诊所、园区公共空间等设置。流动采样点借助专业机构力量设置采样方舱、移动采样车等。通过多种布局方式,提供快速、便捷、就近服务。
第二方面,做好首批点位启用准备。采样人员准备方面,通过召集医疗机构采样人员、社会化招募志愿者、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等多种方式,提升采样能力。
采样设备准备方面,集中采购一批采样亭、采样车等硬件设备,结合固定、便民和流动三类点位情况,逐一配置到位。
检测能力准备方面,采用“公立+民营”合作机制,发挥第三方作用,与专业检测机构合作,提升检测能力,满足复工复产需要。
第三方面,数字化赋能便民服务。及时向社会公布采样点位置、服务时段、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市民查询。借助大数据手段,实时分析各点位排队等情况,不断提升检测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