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讲述|在回归社会面的“第一站”,为出舱人员当好“摆渡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4月15日起,普陀区因地制宜设立了全区出舱转运中心。在区内各方舱确定当日出舱人员后,由调度专班统一安排短驳车辆接送至转运中心。出舱人员在这里集中后,再按街镇在不同等候区等待街镇转运车辆,分别转送至所在小区。转运中心是出舱人员回归社会面的“第一站”,也成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作为转运中心医疗队队长,唐超已在这里坚守了15天,累计接驳转运近1.2万人次。
讲述人:唐超,普陀区方舱转运中心医疗队队长,利群医院团总支书记
迅速就位 清早6点的紧急任务
4月15日早上6点,还在睡梦中的我从急促的电话铃声中醒来,原来普陀区将为全区方舱的出舱人员设立一个转运中心,便于各街道有序派车接回居民。由于上午10点第一批出舱人员就将抵达转运中心,需要我尽快带领医疗队入驻中心做好医疗保障等工作。
接到这一紧急任务,我立刻清醒了过来。留给我的时间已不到4个小时,必须尽快在人员、物资、方案等各方面按照中转中心的要求做好准备。最终,我们调配了一支7人医疗队入驻转运中心。这支医疗队包括我在内共有3名医生、2名护士,以及2名康复科医生。
为了节省时间,我还“私车公用”了一回,前往指定地点领取中转中心的医疗物资,在把车子塞得满满当当的情况下,来回运了5趟才算把物资配齐。
一切准备就绪后,出舱人员陆续到达转运中心。每接受一批人员,我们都会先进行人数清点,再根据所属街道分别列队,由工作人员领进对应房间休息。等街道接驳车到达后,再由工作人员引导排队上车。
这样一来,通过转运中心能极大加快出舱人员的送返速度,压缩转运环节,提升了方舱床位的使用效率。对街道而言,以往接人要跑遍全区10个方舱,现在只要来1处地方即可,能把更多时间用在送人上,确保人人送到家门口;对方舱而言,以往患者出院,全区10个街道镇分别来接,等于同一批人要安排10次出院、10次消杀。
通过集中出院,我们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照顾出舱人员身上。对他们而言,转运中心的设立可以消除出舱时间的不确定性,避免滞留方舱。转运中心运行至今,已累计接驳转运近1.2万人次,单日最高接收人数达1730人。
医疗保障 为转运中心备好“应急药箱”
转运中心的工作团队是由我们利群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各街道镇外派人员共同组成的。我们医疗队主要负责的就是中心的医疗保障及防护物资、培训监督工作人员防护装备的穿脱、中心的核酸采样以及协助转运工作等。
转运中心相较方舱医院来说,管理工作的侧重有所不同。由于我们管理的都是全阴的康复人员,在医疗保障工作方面,其实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做好防护措施,考虑到出舱人员和工作人员可能会突发身体不适的情况,我专门向医院申请了一组应急药品作为中心的医疗储备。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遇到过一些人员出现咳嗽、晕车、拉肚子等情况,这些我们都配备了相应的药物可以及时提供给患者。还有速效救心丸、降压药、降糖药等都被纳入了我们的“应急药箱”。
如果有患者出现意外情况需要就医,我们也有预案,因为这里和利群医院靠得很近,一有情况就可以通过救护车直接转运到我院急诊。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我们医疗队队员们也会留心照顾大家的情绪问题。因为转运工作量大,有些人员可能会在中心逗留较长的时间。因此,部分人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就会上前解释转运的安排,通过情况说明让对方安心,同时安抚他们的情绪。
青春力量 哪里需要就顶哪里
疫情来到了家门口,我作为利群医院的团总支书记,同时也是有着12年党龄的党员,更是义不容辞。
其实,在接到转运中心任务的前几天,我原本接到的通知是:准备好带领一支医疗队入驻一家新建的方舱医院。怎样保证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床位配比该如何安排、怎样查房能提高效率……除了到现场实地勘察,摸透空间结构,并根据方舱要求绘制布局图和动线设计等,我还特地向在方舱工作的同事讨教,学习管理办法和工作经验。我花了3天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甚至前2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满脑子都在思考管理方舱的最佳方案。
然而疫情形势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在得知原先的方舱变更为转运中心后,我也同样接受任务,并对原先制定的方舱预案进行了紧急调整。不过,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一些管理方法也被沿用到了转运中心的日常工作中。
在这轮疫情中,我看到我们医院有很多共青团员四处奔忙的身影。不论是核酸采样、定点收治、方舱医院以及我们转运中心,这些年轻的医务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抗疫一线的工作中。
我们医院目前约有150名共青团员,疫情期间几乎是“倾巢出动”,每次看到哪里有任务在招募人手,就能看到我们共青团员在踊跃报名。不需要我特别去号召和动员,他们自己就有很强的主动性来加入抗疫工作,这让我很感动。我也鼓励有意愿的青年积极向党靠拢,在我们转运中心医疗队里,这次就有两名队员在岗位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正如转运中心负责人、普陀区信访办副主任袁刚所说,“每天迎来送往,我们就像普陀区的‘摆渡人’”。在这里,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但我们也会用耐心和细心来处理好转运中心的点点滴滴,即便繁琐,仍会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此,当好“摆渡人”的角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