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江苏援沪医疗队95后组长: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4月1日开始,江苏援护医疗队抵达上海进行医疗救援工作。仅在浦东新区的临港方舱,目前江苏援护医疗队共派出2055位医务人员,其中医生360名医生、1672名护士及23名行政后勤保障人员,分三批驰援浦东临港方舱。
施焱来自南通分队,就职于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今年24岁,现担任临港方舱6#b1-1f4区2组组长。最近,临港方舱升级为亚定点医院后,工作强度和节奏依然很大,整体工作重心也有了新的变化。“我将将隔离点的一部分床铺更换成病床,收治一些有症状的新冠阳性患者,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开展病患救治,也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 讲述人:临港方舱江苏援沪医疗队施焱
驰援上海以来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速度,一夜之间各个区的方舱医院纷纷开舱,光我们南通队就收治了近800人,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多方的配合,包括我们的后勤人员、保安们都来协助,为患者发放生活大礼包,保洁人员负责整个舱内的消毒工作。像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战斗。以前总是在电视新闻里了解到中国速度与中国人的团结,现在亲临上海抗疫现场,也是一腔热血。
目前工作中也有不少难点。首先我们第一次来临港方舱支援,几乎没有成熟的经验。这边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无症状的,年纪较轻,但是我们普通病房里也有不少老年人。个体治疗方案上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性。此次,我也是第一次担任组长这一职务,很害怕自己做不好,于是我就和领队和护士长加强沟通,他们的鼓励也给了我信心。
团队协作让整个队伍放大了效能,慢慢地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工作方法。首先有经验的医护前辈会把文件文档发在群里,方便我们随时学习贯彻。作为一名组长,我要熟悉每个工作流程,这样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临危不乱。其次,我们要善于发现组员身上的优点,把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合她们的岗位上。像我们组的陈老师就比较活泼,我就将她安排在引导岗,她的活力与幽默可以消散患者入院时的紧张情绪。我们的朱老师则比较细心,所以我会把她安排在主班岗位,负责清点药物,处理医嘱等事项。
在我的观察之下,目前临港方舱里的患者状态还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组织了很多的志愿者来参与管理。平时协助我们发放餐饮,督促患者上传每日健康检测。每个人并非在这里独善其身,反而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美德。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来了三位13岁左右的小朋友,他们都没有家属陪伴,于是隔壁一位带着孩子的爸爸就主动提出来要照顾他们。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刚来有点低热,这位爸爸就不停地帮这位小朋友倒水、擦脸。我们护理部的姐妹们也都化身为“临时妈妈”,悉心照顾这里的孩子们,孩子们会亲切地叫我们“大白姐姐”。
方舱里也设计了家庭组,在整个区域的角落里,这样既不会打扰到大家,也能给这些家庭组保有一些隐私。而对于那些7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会把他们的床位尽量安置在距洗漱间较近的地方,也会请各科主任对于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疾病进行整体调理,随时监测他们的身体指标。其实病毒并不可怕,所有人携起手来,乌云终将散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