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区抗疫|这个90后纪录片导演,用第三只眼去记录志愿者故事
2022-05-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讲述者:赵鹏 中共党员 嘉定区江桥镇金中社区志愿者

我叫赵鹏,90后,从上海大学电影MFA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做纪录片导演,可能大家觉得我有点女汉子的感觉,所以都喜欢叫我“鹏哥”。作为一个有着10年党龄的党员,本轮疫情发生后,我向社区报到,成为了嘉定区江桥镇金中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我们社区很大,一共有90多个楼栋,近6000个居民。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志愿者团队只有几个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我当时内心还是很触动的,特别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进来。让我非常欣慰的是,志愿者团队发展到现在,我们年轻人已经壮大到90多人了,不仅有夫妻档,还有父女档、母子档……大家相互鼓舞,一起加油。

有一天,上海的气温一下子飙升到33℃,因为当天需要全员做核酸检测,志愿者们一大早6:30就在社区集合了。而政府发的保供物资恰巧也是在那天到达,所以大家在结束了6个小时的高强度核酸检测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地去为居民分发蔬菜,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防护服里的衣衫早已经被汗水浸透,而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还要面对一些居民的不解和谩骂,但是,没有一个志愿者叫苦或者抱怨,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播着正能量。

随着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加入,我也在想,除了那些常规志愿服务外,我还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

这个阶段,志愿者们、居委会基层工作者们都特别辛苦,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有很多居民并不知道这些背后的辛苦,也因此会有很多不理解的言语出现。于是,我就向志愿者们收集了一下大家平时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并用自己的单反相机补拍了一些工作镜头,剪了一个《人世间》抗疫版的MV。没想到,发布后不到2天的时间,播放量就破万了,评论里都是大家在感谢志愿者、感谢居委的声音,看着很暖心。

我从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纪录片计划——通过自己的镜头,让大家看到更多志愿者们、居委工作者们在抗疫中的努力,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一些不足的方面,而是能够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以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原本以为,这些“素人”可能会躲避镜头,为此,我还做了一些预案,但事实上,是我多虑了。没有人躲避我的镜头,大家看到镜头有的喊加油,有的比胜利的手势,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出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也让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暖是那么的简单。更加让我觉得,对于这个特殊时期的记录,有了更大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拍摄的题材和人物的选择,并没有刻意去策划,因为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太多值得被记录了。《配药记》那集就是我得知我们小区有一位50后的周哥,几乎每次都会在凌晨四五点去医院排队,就是为了排第1个,早点为小区居民配到药。他第一次去排队的时候没有开车,在电瓶车上等了4个多小时,那时候天还很冷。在配药小分队里面还有一位00后青年王俊杰,我问他为什么要加入那么辛苦和高风险的配药小分队,他说因为他家里也有老人,他知道老人是多么需要这些药。在社区医院里,我也看到了很多为了自己小区可以配到药不辞辛苦的志愿者们......这些真的很让人很感动。

在《配药记》发布以后,有周边小区的人来求助我们小区帮忙配胰岛素,还有人私信我帮忙就医的,这个时候让我感觉到自己做的片子是真实地起到了些作用,是有价值的。

拍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有一位70岁的奶奶手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到居委会,原因是,在前一天晚上11点多找到居委帮忙开了就医出门证,并且得知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有40多天没有回家了,只睡在行军床上或者沙发上。那位奶奶泣不成声地念着感谢信......

我很感谢我的这个专业可以帮我记录下来那么多闪光的人性,让我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充满了力量。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希望自己能有所担当,也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可以为社会尽一份力,微光成炬。

现在,在制作纪录片的同时我也会继续去做志愿者,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同时,志愿者里,出生于1993年的李京珊、1994年的洪磊也一起加入到了纪录片的拍摄中去,一起去捕捉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