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年轻的居委会干部,给疫情下的社区治理带去了新内容
2022-05-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忙到崩溃时,潘晓喆偶尔也会想,如果没有疫情,自己一天的生活会怎么安排?

但她觉得无论怎么安排,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循环:5点半从办公室里的行军床上挣扎着爬起来,一天的琐碎却又极高强度的抗疫工作后,凌晨1点才爬回这张已经睡了两个月的床。

90后姑娘潘晓喆是嘉定区马陆镇崇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崇文社区疫情暴发较早,从3月5日封控至今已两个月,这让她所带领的全嘉定“最年轻居委会”工作压力巨大。“也有过好几次崩溃的时候,但这是我自己选的居委工作,这个‘服务行业’我就得干好,服务好居民。”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事实上,在上海的这场抗疫硬仗中,无数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年轻居委干部们和她一样,在服务居民和疫情防控的严峻任务里,展现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时代理念、创新精神,以及永不退缩的倔强韧劲。

 // 封控最久的小区和最年轻的居委团队 // 

潘晓喆的工作,是当下上海基层防疫工作的一个缩影:身心俱疲,但责任重大。她所在的崇文社区由两个小区组成,共有1019户、3000多居民,封控已经整整两个月,她带领的居委团队,却一共只有7个人。

这两个月的每天,她几乎都是这么度过:5点半起床,6点半就位,开始准备7点开始的核酸检测事项,“两个小区轮着检测,快的话能在中午结束,不顺利就得到下午”,因为可能要带本地增援的医护去“阳楼”扫楼,上门做核酸,“一层楼是两梯六户,一栋楼26层,156户人家跑下来,就得两三个小时”;中间见缝插针,安排居民群里提出的就医、配药、保供物资等问题,“没有‘突发’的概念了,每天都有突发,就变成了常规工作”。

吃住都在居委办公室里。“两个月都是吃盒饭和泡面,没有一顿准点过”,“一开始没洗澡,就在居委办公室里擦擦,后来时间长了,马陆这边有邻里中心,我们可以排队去洗个澡”。半夜12点甚至凌晨1点回到办公室后,铺开行军床才终于能躺一会儿,“我们居委有两位60后,他们就用两张椅子拼起来睡”,“先眯一会儿,因为还得等着街道凌晨发的核酸通知,不能漏了”。

基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超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能换来所有居民的理解。有一次,因为疾控通知又有核酸异常,要来复核,潘晓喆4点就起床来带医护做复核工作,“面临解封却又一盆冷水泼下来,自然有居民有怨气,那天有人在网络上骂了我们一整天,我们几个人都到了情绪崩溃的边缘——我们副主任严倩玉,又气又委屈,结果全身发麻,不得不120送到医院急救,就这样,小严醒来之后第一句话还是问工作人员‘复核结果出来了吗’?”

但让潘晓喆感动的是,“治愈系”的居民仍然是主流。“还是有大部分的居民为我们发声,甚至发来私信,叫我们不要去理会这少部分人。我记得有一位居民给我发信息说,‘我们上海姑娘就是有一股倔强的劲儿’,很温暖,又有鼓励,这句话真的让我一下子就挺了过来,让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还是值得的——真的,一句‘谢谢你’,就能让我们走到今天。”

 // 一句“我们服务行业”让人看到新理念 // 

能被那么多居民鼓励和温暖,不是没来由的。

崇文社区是一个年轻的社区,2020年1月份正式成立,但2016年9月,26岁的潘晓喆就被组织部门安排来负责筹建居委会,堪称“白手起家”。筹建的几年里,她遇到了很多坎坷,包括业委会的组建、几次更换物业公司等,“一开始肯定不被居民信任,会觉得你一个26岁的小年轻能做什么?”

她选择了跟居民做朋友,“我们是新社区,以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为主,大家在线上聊天都能聊得来,很多人就这样成了朋友;一些老人,多次帮他们解决问题后,把我当家人一样看待。”

4月中旬,央视报道了潘晓喆的故事。采访时,小区里正好有一位孕妇卫女士临盆,她让先生给潘晓喆打了语音电话,电话迅速被接通、信息被迅速上报,孕妇半个小时就到了定点医院,最终顺利产下7斤7两的儿子。

“我们居委现在有一个年轻的团队,7个人里有5个90后,最年轻的小伙子陈家盛1999年出生,去年才招聘进来。”潘晓喆说,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基层工作者,熟悉网络,也有新思维。封控之后,他们迅速摸底了社区里的情况,包括孕妇产妇以及有基础病的老人等,做出了详细的清单。对卫女士这些“重点人群”,潘晓喆事前就已经郑重表态,“可以24小时找我”。

“新闻报道之后,其实她又几经波折——宝宝出生后经历了黄疸过高、眼睛发炎,几度去医院,她自己也发炎导致高烧需要去医院治疗。”她说,“我们联系就医车送她去,不巧的是就医车当时正好在别的医院出任务,我就跟她说‘你等我,我自己开车送你去’,她都流泪了,说自己非常不好意思,一次次麻烦我们。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难事,但对我们来说,是工作的日常,一次次来寻求帮助,也正是对我们工作的信赖。”

这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冲刷掉工作中受到的所有委屈。“每当面临情绪崩溃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是我自己选择的居委工作,这是个‘服务行业’,选择了就要把它干好!”她说。

 // 居委里的年轻人让社区活了起来 // 

此前上海的城市高效运作,居民整体素质高、自治能力强功不可没,社区治理在其中似乎不显端倪。但这次的疫情硬仗,因为居民们在社区的长期“逗留”,让两者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而在居委会工作的年轻人们,用自己的现代理念,在其中担任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他们用自身的朝气,给居民们带去了心安。像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一小区居委的团支部书记、1996年出生的钟宋磊是该居委里最年轻的,他迅速发动身边的青年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队伍,参与小区内的保障工作。除了生活物资上的保障,他特别关注心理焦虑问题。每天,他都会和青年志愿者们在居家隔离的楼栋群里,和居民们积极交流,传递最新疫情防控措施,与居民们互动交流,给大家打气提振信心;面对楼道内一些居民的不理解和困惑,他一直耐心沟通、排解焦虑。

他们用现代管理理念,赢得居民们的广泛支持。瑞虹新城一期所属的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是1989年出生自称“准90后”的年轻抗疫“老法师”华磊。作为2020年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获得者、2021年全国最美社区工作者,这次面对上海的“倒春寒”疫情,她通过平时的排摸和积累,和居委干部们迅速了解了小区人员信息,制作了详细的表格,开始推行“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理念,在居民区以分楼包干的形式,充分发挥自治力量——社区里的10个楼栋各有1支志愿者队伍,再加上1支机动志愿者队伍,一共有100多个志愿者,人员力量充沛且各有所长。这些志愿者分成核酸组、采购组、医疗组、运输组、关爱组等,帮助居委有序地管理好这个1700多户人家的大型社区。

核酸检测高效、老人物资优先得到保证,这些都让居民们心服口服,在居委碰到物资不够、只能先覆盖部分人群的难题时,居民们纷纷提出自己延后领取,大家相互体谅,非常暖人心。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海的角角落落上演,这也跟上海越来越多的青年转变观念,加入基层管理、参与社区事务密切相关。居委干部年轻化是趋势,这些年轻人除了以身作则,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在一线,还积极梳理社区里的人才资源、优化社区管理模式,让社区“活”了起来,也让上海的基层管理在疫情常态化管理后,多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