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疑难危重症治疗“一人一策” ,上海定点医院正全力救治新冠重症患者
2022-05-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重症团队接力救治,91岁卒中合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杨老伯(化名)终于苏醒;他们抓住那属于生命的“1%”,成功救治新冠高危心脏病患者沈老伯(化名)……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重症患者救治牵动人心。目前全市已统筹医疗资源,建立500多人的综合救治专家组,与各定点医院专家组对接,下沉专家力量,重点加强重症救治能力。他们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实行疑难危重症“一人一策”,全力以赴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 一场重症团队接力救治 ==  

“大家都上线了吗,好的。我是同济医院驻公卫重症团队的队长刘瑞麟,在这里首先感谢两位同济医院本部的专家参与我们的线上病例讨论,这是一名来自上海市同济医院的高龄患者……” 5月3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1栋二层重症病房,一场连接上海市同济医院本部和上海市同济医院驻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团队的线上多学科诊疗危重病例讨论正在进行。

91岁的杨老伯凌晨在家中突发言语功能丧失与四肢活动不能,并渐渐陷入深度昏迷。焦急的家属连夜将他送至上海市同济医急诊,初步判断很可能是脑卒中,但是杨老伯快速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遂进入急诊负压隔离留观病房进行救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根据安排,杨老伯被转送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重症病房。巧合的是,收治杨老伯的正是同济医院驻公卫重症团队负责的病区。

接过了生命救治的接力棒,重症团队的成员们争分夺秒,很快就明确了杨老伯的诊断——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坠积性肺炎伴呼吸功能不全、新冠肺炎、尿路感染、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肝损、吞咽功能不良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昏迷不醒……曾在2020年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刘瑞麟队长决定立即进行多学科诊疗危重病例讨论。

在讨论中,医学影像科、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科、心血管内科、护理部、肾脏内科、五官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专家分别提出了建议。该患者脑出血经治疗明显好转,肺部下垂部位炎症更符合革兰氏阴性菌误吸造成的坠积性肺炎,这类高龄患者要预防相关并发症,重视坠积性肺炎救治,重视心衰引起肝瘀血肝损等,还需要多翻身预防压疮等。经过各学科专家充分交流意见后,一套全面而详细的专业诊疗方案顺利出炉,团队成员们对杨老伯的诊疗方案充满了信心。

经过重症团队医护的不懈努力,第二天晚上,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杨老伯的生命体征平稳,神志也清醒了,还能缓缓地睁开眼睛看着大家。刘瑞麟队长说,“疫情可能使人与人的距离拉远,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就是要和患者站在一起。”而杨老伯核酸转阴后将会继续回到同济医院本部进行康复。

  == 精准制定“一人一策” ==  

本轮上海出现疫情以来,重症患者救治始终牵动人心。新冠患者定点医院正是守护这类重点人群的最后防线。

3月以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周浦医院、仁济医院南部院区相继转为新冠阳性患者定点医院,仁济医院的多支医疗队伍先后支援和驻守三家定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医护团队群策群力,一次次从死神手下挽回鲜活生命。

仁济医院南部院区于4月7日正式转为定点医院,开始收治有基础疾病的新冠阳性患者。4月28日深夜,新冠阳性患者刘女士(化名)被120救护车由方舱紧急送往南部院区定点医院。来院时,刘女士意识模糊,神志淡漠,即刻收入ICU病房。血生化检查提示:PH值、血钾极低,且血糖高,血酮体检测呈阳性,随时有生命危险。

定点医院重症团队迅速将患者送入ICU病房内,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巍、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姚玉龙共同救治,第一时间进行深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路、给予快速补液、控制血糖、积极补钾等一系列措施。经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铭力诊断,刘女士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内分泌科、麻醉科等多科室协力下,经过两天两夜抢救,刘女士病情逐渐好转,已于近日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每天下午2时,在南部院区定点医院的会议室内,由仁济医院院长、南部院区定点医院专家组组长夏强线上坐镇,多学科专家集体进行危重病例讨论,精准制定“一人一策”。

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科、心脏科、外科、麻醉科、感染科、神内科、肾脏科等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天团”,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参与,听取患者基本病情。专家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研究分析和专业讨论后,最终确认诊疗方案。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起到了危急重症预警、重点患者早筛的作用。通过多学科专家定时定点会诊讨论的机制,有效地保障了重症患者救治率。

  == 抓住那属于生命的“1%” ==  

自曙光医院西院改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来,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不乏合并复杂基础疾病以及隐含高危疾病的患者。如何在中早期识别这些“特殊”的患者并给予他们及时、积极的治疗,一直是救治团队医疗任务的重中之重。

5月3日的晨会上,二病区区长朱旭莹汇报了一位特殊的老年患者。沈老伯(化名)今年76岁,因感到胸痛入院已有1天,夜间、静息下反复发作,经心内科医生优化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明显缓解。

接到会诊信息后,定点医院专家组成员、心内科黄宇主任医师去床旁进一步查看患者、了解病情,综合沈老伯各方面临床资料,高度怀疑他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高危胸痛患者,病情极不稳定,随时有病情加重甚至猝死的风险。

黄宇主任医师带领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密切配合,为沈老伯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经检查发现,沈老伯冠状动脉血管的重要一支次全闭塞(99%狭窄)并伴有血栓,病情岌岌可危,为了抓住那属于生命的“1%”,必须立刻为他开通血管!在两位助手的密切配合下,黄宇立即为沈老伯成功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打通几乎完全闭塞的血管,终于使他转危为安。

术后,沈老伯被守候在导管室外的二病区护士安全护送转运至监护病房进一步治疗。“谢谢……我从心底里感谢你们......”苏醒后,胸痛已经缓解的沈老伯对医院的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手术手感“天差地别”,新冠患者手术治疗更要“胆大心细”。作为新冠感染患者,沈老伯的救治过程与平时有诸多不同:医生需要在三级防护下完成手术操作,厚重的铅衣、防护服、三层手套、护目镜和面屏……这些用于防护的装备会大大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

“有时防护面屏会随着呼吸形成一片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开车时前面的挡风玻璃突然被泼了一层水,影响手术视野,操作时更要胆大心细。”黄宇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高精度手术,不仅要求医生具有扎实、娴熟的手术技术,更需要在手术过程中避免视野的干扰,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精确无误地完成手术。幸运的是,在曙光西院新冠定点医院救治团队各方面认真有序的协作下,沈老伯的手术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场手术的圆满完成,不仅体现了医护团队的高超医术,更彰显了他们在病毒面前毫不畏惧,救死扶伤的信心和气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