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奔“天和”,青年航天人成中坚力量
2022-05-10 青年

颜鹏飞/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5、4、3、2、1”“点火!”伴随着发动机点火的轰鸣声,5月10日凌晨1点56分,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又将迎接一位新的“伙伴”。天舟“快递小哥”再上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90后、95后青年航天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坚持严慎细实

  年轻航天人肩负历史使命  

颜鹏飞/图

来自805所的推进舱总装设计师邸乔月,在2020年入职后不久,便随队出征执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场试验任务。有了天舟三号试验任务的宝贵经验,本次天舟四号发射任务,邸乔月担任推进舱总装设计岗负责人,第一次独立参加发射场任务。

从进场前设计文件的编写,到北京舱体装箱,再到发射场舱体总装工作全程参与,她严格把控技术状态。此次进场任务中,邸乔月在厂房全程跟产,悉心观察操作人员的工作并保持沟通,优化设计以便于操作,提高操作人员工作效率。在每个阶段结束后,认真编写各阶段报告,完成总结与双想工作,确保“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

张瑞雄201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便进入805所参加工作。作为对接机构分系统设计师,他首次参与紧张有序的发射场工作。在产品随飞行器进场后,张瑞雄与团队成员圆满完成产品经长途运输后开箱检查、状态确认、功能性能测试工作。根据工作细则及总体要求,高质量编写各类技术文件20余份,并得到总体认可。

综合测试阶段,面对因疫情导致相关岗位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他主动请缨进行“补台”,主动学习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针对测试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设置,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反复演练各种情况下的处置措施,有力保证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刘俊杰于2020年进入811所参加工作,曾执行过神舟十二号飞控任务和天舟三号发射试验任务,在本次任务中作为电池测试岗和电测二岗继续参与天舟四号发射场任务。由于电池产品单独从上海运输至发射场,因此在发射场的电池产品状态确认工作至关重要。本着对型号任务的重视以及对产品认真负责的态度,刘俊杰对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状态进行分析,产品装箱前和发射场开箱后的状态进行确认比较,确保每一步的操作正常,产品的参数测量准确无误。同时,他还对产品的各项性能进行仔细判读,在发射场成功完成了产品状态确认工作,并顺利交付总装。

在整船电测期间,刘俊杰认真确认电池产品的状态和参数变化,保证电池产品的工作正常。同时作为电测二岗,他配合一岗完成型号电源分系统在发射场的各项功能测试,认真判读的每个参数,并完成测试曲线的判读,和一岗配合完成各个阶段的参数对比和测试工作报告等,确保整船电源分系统在发射场阶段的状态正常,满足后续的发射要求。

在八院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试验队员中,90后占比近三成,正是这一批年轻的航天人,肩负历史使命,扛起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重任。

站上最前线

  造“船”同时建起团队梯队  

颜鹏飞/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打造的天舟四号冲上云霄,与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组合体“牵手”,开启一段新时代的浪漫故事。他们就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的空间飞行器总装团队,先后完成了天舟一号至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总装及发射试验任务。

来自149厂的高级工邢赛健,在本次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试验任务中担任舱体总装操作一岗兼吊装指挥。在总装恢复阶段中,太阳翼单翼安装后的吊挂偏心问题是吊装难题,两点起吊不能保证舱体起吊水平,且舱体发动机喷管与精密转台间距非常小,若偏心极易造成喷管磕碰。邢赛健作为吊装指挥,合理安排各岗位工作,起吊一定高度后,他根据各象限起吊高度,判断需调节长度,徒弟闫金超升降车调节吊带长度,一次调整到位,后端框调平至可控范围以内,节省了总装时间,降低了吊装风险。

完成舱体内管路的安装往往需要5个小时之久,在狭小密闭的舱体内,一片漆黑、闷热异常,但邢赛健克服困难,凭借娴熟的技术高质量完成任务;他的妻子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自疫情开始就与孩子分离,面对妻子的抱怨,邢赛健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但作为航天人的坚毅与勇气支撑他圆满完成各项既定操作,将产品安全交付。

“近年来,如何让天舟、神舟等型号做到总装、发射‘两不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总装操作“90后”邢赛健回忆道:“如果让型号任务得到长足发展,我们青年就必须扛起肩上的担子。”

要扛起担子,绝不是靠着青年人的一份干劲就可以的,还需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把发展渠道建立起来,这样才能让他们顶在“最前线”。为此,团队打破原有“一师一徒”的方式,改为“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导师制成长模式,形成“特级技师+青年技能人员”合力教学的传承方式,为实现“一年造多船”打下坚实的基础。

邢赛健不仅是其中的参与者,更是其中的受益者,既当徒弟,也当师傅。2015年,他作为一名“新人”参与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总装任务。彼时,他的师傅成大钢告诉他,要想干好总装,没有诀窍。如果有,那就是多想、多做。在2020年,“95后”闫金超首次见到比自己大不了几年的师傅时,邢赛健同样将这句话转送给了他。如今,他们并肩作战在天舟货运飞船总装、试验“第一线”。

随着一批批年轻血液的加入,团队梯队逐步建立起来,构建了“串并联”的造“船”模式。其中,“串联”模式是以人为本,团队成员化整为零、各司其职,肩负起主岗责任,确保飞船总装人员与试验任务相匹配,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过程可控。“并联”模式是以“船”为本,上海总装、北京测试、海南试验,三地被有序地并联起来,做到流程相互交错,团队协同合作,真正地让造“船”转个不停,有效地缩短了人员成长周期,提高了作战效率。

随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牵手”天和核心舱,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八院149厂正与时代赛跑,飞驰的步伐从未停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