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我是共青团员,我愿意站出来为邻居服务”
2022-05-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疫情前,来自云南昭通的25岁回族小伙丁力是西餐店里的咖啡师,如今,他成为了社区里的配药小哥。“咖啡有酸、苦、甜、香四种味道,做志愿者的感受和咖啡的味道其实挺像的。”此前从未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这次等疫情结束后,他说愿意继续当一名志愿者。

为当志愿者有家不能回

“我不后悔”

从4月29日起,丁力就一直住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张家宅小区居委会活动室。他是小区租户,但因为报名成为了配药志愿者,每天要出入医院,担心不安全,合租的室友集体“不欢迎”他回出租屋里住。为了不引发矛盾,也让丁力不要有后顾之忧,街道和居委会将他安排住进了居委活动室,和居委的同志们一起睡帐篷。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配药组和居委同志上门沟通了2、3个小时,室友还是坚决不同意让他回去住。”彭仕驰是市级机关下沉支援社区的在职党员,负责新华路街道配药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看到有人因为做志愿服务有家不能回,谁心里都不好受。但丁力自己却没说什么,还是一样默默地干活。这让彭仕驰印象深刻:“他很善良很温和。”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丁力也并非不难过,就好像一些浅焙咖啡,入口滋味酸酸的。“但我也理解他们的顾虑。”丁力说,面对疫情还不停往医院跑,他说自己也会怕。“但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就不怕了。我是有手有脚的年轻人,也是共青团员,我愿意站出来为那些亟需药品的邻居们服务。”

“目前代配药需求量大,人手非常紧张,急需在本小区补充1-2名志愿者加入,与我们一起守护大家的健康安全!” 4月21日,在小区居民群里,彭仕驰发出这条招募志愿者信息后,住在他楼下的丁力成为第一个报名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当天就有6人报名。

疫情前,丁力在定西路上一家知名的西餐店里做咖啡师,受疫情冲击,店关闭了,他也失业在家。“封控了一个多月,最开始也没囤太多东西,每天吃泡面,有几天真的感受到了饿的感觉,所以特别能理解那些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的心情。”想到那些急需药物的患者和老人,他就有些坐不住。

“多一个人帮忙配药,说不定就能早一点将药品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减轻他们的病痛。”他打电话对在浙江打工的妈妈说。虽然有些担心,母亲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决定。4月22日,丁力穿上了“小蓝”防护服,成为了一名社区配药志愿者,每天穿梭在社区与医院之间,一直坚持到了今天。“报名当志愿者这件事我不后悔。”他说。

“救火队”为300余户居民解决配药问题

“这是责任”

“最开始招募到了6个人,现在有8个志愿者了,加上我们下沉基层的5名党员同志,形成了5+8的配药小分队。一般党员志愿者每天来回,社区志愿者2天一次。”彭仕驰说。

在负责街道医疗保障服务的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乐瑾看来,这支配药志愿者小分队就是一支“救火队”,大部分是青年,能打也有想法,不仅为张家宅居民区服务,还辐射并承担了整个新华路街道的志愿配药工作。

新华路街道下辖17个居委会,老年人比例较高,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很早就开始封控,一些居民家里的用药储备量不够,配药需求非常大。“我们每个居委都有相关的配药志愿者,但因为有额度,一个人顶多代配25张医保卡的量,多出来的,就要交给这支‘救火队’了。”杨乐瑾说。

每天,彭仕驰会集中收到各个居委送来的配药“订单”,再进行分配。“开通配药志愿服务后,居民的配药需求一下子被释放了,配药计划经常排到两三天以后。”彭仕驰说。配药任务不断增多,丁力也基本上每天都有任务,有时一天还要往返数次。最忙的一天,他和团队一共配送了近80单的药物,一直忙到深夜。

最开始是去定点医院,比较远,街道统一发车,一车5、6个人,要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3点,一天6、7个钟头都穿着防护服。排队、挂号、等待拿药的过程都在室外,天热的时候要在太阳下站好几个小时。有时候要拿着一沓医保卡在不同楼、不同科室跑来跑去。丁力坦言“挺辛苦的”。

4月30日,丁力需要去同仁医院配30单左右的药。因为五一假期医院休息的缘故,周边街道居民区的志愿者也纷纷在这一天来院抓药,人流饱满,本来一个小时内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漫长的4个小时等候。那天晚上,他脊柱痛的一夜难眠,不得不吃止痛片。“他其实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久坐久站,但他自己没说,还是我有一次看到他的样子不对劲,才问出来的,我赶紧让他去休息。”彭仕驰说。

但丁力觉得挺值的。“穿上了这身志愿者防护服之后,就感觉有了那份责任感,我就应该担当起责任。”据悉,从4月22日到5月10日,这支“救火队”共在华东医院、华山医院、同仁医院等医疗机构配药300余单,替新华路街道300余户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为整个街道完成约2000人次居民配药服务提供了重要补充。

“现在我们新华路街道已经出了好几版的志愿配药流程,有了统一的需求模板、流程模板,根据优化流程,开具药品的平均时间缩短了50%以上,效率提高了近一倍。”杨乐瑾说,正是这些年轻党团员的爱心和智慧,让居民可以安心居家。

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疫情结束也会继续做志愿者”

   一如醇厚的咖啡味,疫情中的这段志愿服务经历,让丁力尝到酸苦,更多的还是香甜。“就好像我没法回去住,彭老师和居委同志帮我去沟通,最后帮我解决了住宿吃饭的问题,就让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都是我坚强的后盾。”丁力说。

2019年独自来到上海打工,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也不擅长交朋友,但在这次疫情期间,来自居委的关心,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丁力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氛围,收获了很多善意的朋友。

96年的丁力是“救火队”里年纪最小的,其他志愿者都很照顾他,知道他身体不好,之前从没有过志愿服务经验,彭仕驰这位大哥总是带着他一起“做任务”。“彭老师很热心,也很乐意分享,配药过程中他经常会根据难点在我们的配药群里分享经验,鼓励大家交流意见,优化流程。”丁力觉得自己“学到了”。

社工史雯在自家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买来羊肉,请父母做给他吃,带他回家洗澡,“拿我当弟弟一样看待。”有一次牙痛,他在群里认识的一个邻居把止痛药送上了门,自己做的蛋糕也会想到给他留一份。

他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虽然隔着口罩看不清医院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们的模样,但彼此都像认识很久的熟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我心里特别高兴,越干越起劲。”配药途中,看见相熟的志愿者朋友,丁力也开始主动挥手打招呼。

“他们都叫我居委超级第六人。”说起这些瞬间,腼腆的丁力笑出了声。他用更大的善意回报这些温暖。“有什么事叫我就好。”除了配药,他还主动帮社区做物资搬运和派发的志愿工作。“有一句话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丁力说。

疫情前,丁力从未有过志愿服务经历。“以前不了解,也不知道哪里参加。”他说,“这次是一个开始。等疫情结束后,我愿意继续去做一名志愿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