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年轻的选调生们,在基层谱写新一代青年的青春强音
2022-05-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近日,上海市民们的核酸检测,用上了熟悉的随申码,不再需要预约、登记或者由各方提醒“一个月到了,可以生成新的二维码截图保存了”。对市纪委监委2021级选调生李思同来说,自己一个多月前编写的“练塘‘码’自达”小程序以及随后推出的几个配套小程序,被普遍运用了仅仅半个月就“火速”成为了历史。

“当然不觉得可惜,因为写这个程序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核酸效率,现在有了更合适的系统,更高的效率,挺好的。”他说。

这位用所学知识帮助提升基层抗疫工作效率的李思同,是去年刚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95后,上海无数支援基层的选调生之一。这群新时代的高知年轻人,在基层抗疫工作中学以致用、摸爬滚打,展示了年轻人独有的热血、忘我和奉献,发出了一代人的青春强音。

  == 用业余爱好解决头等难题 ==  

李思同是年初到青浦区练塘镇东淇村锻炼的选调生,疫情发生后,他也迅速投身抗疫前线。但工作没多久,他就发现了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工作,而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法操作核酸登记,全靠基层工作人员手动代预约登记。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太过繁琐,毫无效率。”他马上想到了编程,“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但我的业余爱好是计算机语言,大学时就自学了各种计算机语言,C、C++等,还学习了Python。”

理工男的缜密思维,让他迅速判断出这种重复劳动,特别适合用编程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说干就干,几个小时后,他就写出了自动批量登记程序。年轻人的幽默感,让他给这个小程序取了个“练塘‘码’自达”的名字。在实战中,全村核酸筛查中,通过调配3台电脑,5个小时便完成了全村1400多人的核酸检测登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短短的时间内,这个小程序优化过4次,最后的版本运行更快,20秒就可以生成一张二维码;完善逻辑,可识别重复登记、信息不一致等情况,分类处理;一步到位,截图中同步进行标注。

酒香不怕巷子深。李思同的“练塘‘码’自达”迅速在其他村居传播开来,在媒体报道后,又被全市多个区的上百个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居采用。“很多村居、街道的干部都找到了我,请教使用经验,我索性就开了课,线上线下一起教学。”他说。

“公测”的基数越来越大,不同的使用需求也汇总了过来。“不少老人需要核酸结果证明,如果一个个扫码查看比较繁琐,我就索性又写了一套编程,批量导出核酸报告,并根据身份证号排序,取名为‘核查快’;此外,也有不少选调生向我反映,如果前一次生成的二维码没有使用,下一次就会显示‘重复登记’,无法再自动生成二维码,针对这种情况我又编写了‘码’消消程序,让未使用的二维码批量自动取消。”需求越来越大,他甚至为此申请了一个博客网站,将“码”自达和“码”消消上传,还录制了使用视频,方便大家自取和学习。

如今,随着系统的完善,李思同的“练塘‘码’自达”早已“作古”,但他仍然非常高兴,“因为它的使命完成了”。用现代科学知识服务一线工作,已是李思同的“自觉”——早在年初刚到基层锻炼时,他就在做社区云维护工作时,用两天时间写出过一个自动输入的程序;后来他还曾将村居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可视化呈现,把村里的地图作为底图,创建图块,将收集来的大量数据,包括住宅、地形、人口等,以可视化的方式集中展示,看上去一目了然。

“这些小程序都不复杂,跟技术大牛的不能比,但我们在基层,重要的是将需求和技术联系在一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他说。与他有一样想法的选调生,还有很多,像在宝山区海星村,选调生张康硕就配合村委工作人员早早做好采样人员摸排、采样方案制定、采样秩序管理、后期台账梳理等多项工作,按照村委会广场空间1:1绘制核酸检测平面图、动线图,有效保证了采样工作的高效进行。

如今,很多选调生都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居民的表扬,认为他们既敢于“挑重担”,在大仗硬仗中冲锋在前、坚持到底,也敢于“解难题”,将所学所长灵活运用于一线,助力基层防疫工作提质增效。

  == 在摸爬滚打中谱写青春之歌 ==  

作为选调生,李思同们都带着在基层锻炼的使命,抗疫形势吃劲,他们也在一线摸爬滚打,用汗水讲述了什么叫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20级黄浦区组织部选调生申屠均杰今年在老西门街道大林居民区担任书记助理,后来又成为了临时的居委负责人,团队包括他在内一共只剩下5名工作人员,却要负责10个小区近4000个居民的防疫安全。如今,他已经在居委办公室住了近两个月。

每一天的日常,都是考验:深夜一两点完成工作确认,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提前准备。“一开始最忙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日均工作近20小时,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跑遍居民区大小每个角落,处理诉求、组织检测、发放物资、协调统筹……”他说,最艰难的时期他们超高强度工作了整整两周多的时间,“当时真觉得压力挺大的,压在肩上每天都不敢放松一丝一毫。”

事务性的累,年轻人还能用身体硬扛,但刚开始基层工作的他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诉求以及封控久了之后居民们的不理解。“感到最棘手的可能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申屠均杰说,作为负责人,他总是需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沟通情况、安抚情绪、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保障,这对社会阅历还不够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静安区规划资源局的选调生练款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被抽调到区疾控中心参加流调工作,经过一晚上的培训,第二天就正式上岗了。“由于办公场所有限,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大会议室短暂过渡,看到堆起来的躺椅、睡袋和泡面,就知道接下来或许是一场硬仗。”他说,后来也证明这确实是一项需要好嗓子和强大心理建设的工作。

在打流调电话时,“我什么症状都没有,核酸报告为什么是异常的”这样的质问,都是正常的,他还会经常被要求处理“我们家蔬菜快没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这些,并不在流调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而且很多居民都是带着情绪在问他,他的压力很大。

然而,在基层锻炼摸爬滚打过的他们,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迅速成长了起来。申屠均杰说自己渐渐发现,“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永远是最好的办法,坦诚地谈问题、解决问题,将心比心、争取理解的同时引导大家表达述求,把这些转化成居委能做到的事情,然后持续地坚持去做就是我化解矛盾的秘诀。”

练款也渐渐找到了感觉,曾在崇明区做过一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他,将基层工作经验进行了“移植”:“在崇明时,书记和村民说话时的那句崇明话‘你听我’声犹在耳。现在的我,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阿姨,您说的情况我特别理解,您听我……’”

这些方法,都是年轻人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奋战在自己岗位上“内化”出的能力。因为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他们在成长为“防疫多面手”的同时,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