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是护士,更是“战士”!国际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
2022-05-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她坚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的是那份初心——守护母婴安全;她坚守在闭环管理中的医院,只要“被需要”,就会坚守;而她和先生各自坚守临床一线,她带领着团队进入产科缓冲病房,团队一夜之间由“小蓝”变成“大白”。

“等到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感谢一起在抗疫第一线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这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一病区护士长罗婷的生日愿望,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祝所有坚守在疫情一线岗位上的护士们节日快乐!

 “患者的关心与体谅,给了我们勇气” 

3月31日,一妇婴援公卫医疗队护士长、护师夏蔓看到了市公卫中心需要助产士和产科护士报名支援的医院通知。“我要报名!”当时,她的脑中毫不犹豫地出现了这四个字。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几乎都全力支持,只有年仅7岁的儿子一开始不同意。夏蔓的老公耐心和儿子说:“你的妈妈是党员,也是白衣天使,很多妈妈和宝宝这时候更需要她。”于是,儿子同意了。出发前,他提了一个小小要求:“妈妈,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援公卫医疗队的名单很快就确定下来。4月2日,在医院行政楼门口的小花园,大家跟留守在医院的同事们挥手告别。那时道路两旁的樱花树,开得正好。

抵达后,夏蔓和队友们很快投入了中夜班的工作,在短短两天的带教后,他们就迅速独立接手病区。

在支援公卫的日子里,包括夏蔓在内的每一位医护非常忙碌。除了打针、发药、听胎心、做胎监、测量生命体征等常规的孕产妇护理之外,还要承担铺床等以往护工阿姨、工勤师傅承担的工作。一天工作下来,“大白”防护服里的工作服湿了一次又一次。除了工作量大,上班需要层层防护,带着三层手套工作,打针、吊盐水这些精细工作的难度比平时增加了几倍,另外,查宫口、接生这些无菌操作还需要再加一层无菌手套,这对大家的临床经验和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而因为接生会接触大量气溶胶,所以助产士进舱还需要佩戴正压呼吸器,一戴就是八小时,腰部时刻承压,体力耗费巨大。

“大家的脸上都会留下防护服和N95口罩深深的印记,有的同事甚至压破了皮。”夏蔓告诉记者,虽然翻班很频繁、工作压力大;但是一起前来支援公卫的同事,大多数是性格活泼的年轻姑娘,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眼支援公卫已经一个多月了,虽然工作很辛苦、生活很单一,可依然有很多让大家感动的瞬间,支撑着所有人砥砺前行。看到护士们干得大汗淋漓,会有人主动递上一瓶水,虽然不能喝,但心里感觉很温暖;见一位护士要铺十几张床,善良的她们也会过来帮一把手;当护士们穿梭在病房里,耳边时时会传来“你们辛苦了”的慰问。一胎时奶水不足的一位“二胎妈妈”,术后得到夏蔓的及时指导,出院前泌乳量大大提升,她走的时候拉着夏蔓说:“谢谢你,夏老师!要不是你,我都没想到我还有成为‘奶牛’的这一天。”

患者的关心与体谅,汇聚成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包括夏蔓在内的所有人,给了她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前几天,市公卫中心收治的一批孕产妇康复出院了。“想到这里面也有我们一妇婴人的一份汗水和努力,就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们没有辜负自己当初踏进一妇婴时的那份初心——守护母婴安全。”夏蔓说。

 “只要被需要,我们就会坚守” 

5月12日,是一妇婴东院手术室护士长陈薇闭环工作“满月”+6的日子。在她看来,这一个月是她这么多年工作以来最特殊又最难忘的一个月。

从3月中下旬开始,上海疫情进入严峻时期。陈薇努力把院级指令落实到工作当中,关心手术室的医护、工勤师傅与手术患者的健康状态,严格开展手术防护分级,变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过程中,陈薇和团队不断“开疆扩土”,开辟出了新的手术区域:隔离手术室、临时看诊点手术房间,加上本来就有的产房手术室和急诊手术室……陈薇不断盘点岗位上还有多少护士、多少物资、多少设备;思考着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大家一起“同步”熟悉新的环境、掌握新的流程,以便尽快地投入到战“疫”中。

4月上旬,东院10位麻醉医生、20个护士、13个工人开始了手术室第一轮闭环。在这第一轮闭环中,大家每天完成所有择期手术、急诊手术,穿着“大白”(三级防护)或“小蓝”(二级防护)奔跑在各区域的手术室。对于坚守的每个人而言,都经历了许多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做酸酸吃饭饭开刀刀”,每天完成40-50台手术,没有奶茶没有外卖,只有“抗疫小鸡(鸭)腿饭”。最激动的就是收到来自院领导、保障关爱组、工会给科室送来的爱心投喂。每天微波炉旁的泡面、自热饭、午餐肉、牛奶,让大家心里暖洋洋的。

不过,除了医护人员外,这段时间分娩的产妇们同样不容易。“有一段时间,我们承担了正常待产和分娩室的任务,产妇们睡在转运床上,在手术房间分娩,她们没有抱怨,只是一个劲儿地感谢医务人员。其实,如果我们这时候不去帮助、保护她们,那她们还有谁可以依赖呢?将心比心,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在闭环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不少同事和产妇们相互信任打气的场景,很暖。”陈薇说。

在闭环的日子里,这里还有了神秘专家的“加持”:护理“老法师”庄薇主任坐镇,刘宏护士长鼎力相助,她们每天细心耐心地陪产助产、任劳任怨。尽管对于这两位护理前辈而言,他们快要离开护理岗位,但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护理事业的“平凡和伟大”。从她们身上,陈薇深深感受到了护理岗位的“被需要”。

眼下,闭环还在继续。陈薇说,只要“被需要”,所有人都会坚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 

自3月28日起,按照医院统一部署,罗婷所在的西院一病区病房,逐步开始收治产科缓冲病人,他们的团队一夜之间由“小蓝”变成“大白”。

孕产妇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很快,西院启动了气泡式闭环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实施分级、分区域的有效救治。一病区成为整个西院的缓冲病房,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筋疲力尽,浑身汗透,有时候只有下班了才能上一次厕所。从头到脚都疲劳无比,只想倒头就睡。

至今,团队已经整整闭环了一个多月。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另一面,是对家人、对孩子的思念,空下来的时候队友们靠视频短暂地和家人进行交流。

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罗婷,对于她们的心情,感同身受。罗婷的丈夫方原是一名临床医生,他从疫情开始就报名参加了一妇婴援公卫医疗队,至今仍在位于金山的市公卫中心的一线坚持工作。双医家庭长大的两个宝宝,一个5岁,一个13岁,只能交给年近七旬的父母照看。罗婷知道,面对严峻的疫情,这个时候作为护士长的她必须身先士卒,带领姐妹们共克时艰。“没关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叫我!”作为护士长,罗婷努力成为她们这段特殊时期工作和生活上的“定海神针”。

而令罗婷感动的是,“战友”们愈来愈坚强。带教老师彭子萍在来院做核酸的路上被车撞了,手臂上受了伤,长期戴手套出汗,让她的伤口持续疼痛,但她没有叫过一声苦;95后妹子徐永霞3月中旬半夜10点多下班回家,在知道小区封控后立即返回医院,闭环至今快2个月了,始终坚持在一线,没有半句怨言;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盛剑炜一个星期连续上了60个小时的班,还主动说:“没人就叫我。” 院领导和同事们对西一病区团队的工作给予极大的肯定,夸她们撑起了西院产科的“半边天”。

有辛酸,也有感动。5月10日是罗婷的40岁生日,科室姐妹们的陪伴让罗婷没有感到寂寞。她暗暗许下心愿:等到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若干年后,我一定会记得这个特殊的生日,有这群最可爱的战友和我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在抗疫第一线并肩作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