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从汶川抗震救灾到上海方舱:他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曾经作为队长,带领上海中医系统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赴汶川参与医疗救治工作;这一次,又毅然决然带队奔赴抗疫最前线——方舱医院。他被队里众多85、90后,甚至00后队员亲切地称呼为“赵爷叔”,是队员眼中的“模子”。
汶川抗震救灾 一段珍贵的经历
3月以来,上海遭遇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最严峻、最复杂、最艰巨的挑战,上海岳阳医院先后组织四支医疗队奔赴一线。其中,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庆主动请缨,受命担任上海岳阳医院抗疫第二医疗队暨方舱医疗队领队,率领280名队员勇毅逆行,全力奋战在抗疫一线。
赵庆是岳阳医院抗疫第二医疗队里年纪最大的,也是队里唯一的60后。曾经作为队长带领上海中医系统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赴汶川参与医疗救治工作的赵庆,这一次,又毅然决然带队奔赴抗疫最前线。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纷纷前往灾区救死扶伤……对于当年参与过抗震救灾的经历,赵庆仍然记忆犹新。
回忆起汶川抗震救灾,赵庆说,队员们一下飞机,就替换下了四川省骨科医院已经连续奋战了6昼夜的医护人员。之后又随59名危重伤员一起搬迁至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继续救援工作。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开设了40张床位的“救灾”应急病区,收治35名危重伤员。在成都期间,医疗队先后救治灾区伤员近千人,完成手术40余台。并与当地合作开展了震灾救治中医药特色疗法干预的研究,联合制定了《震灾救治中医特色疗法运用指南》。
当时有一名女伤员是一名在绵竹工作的哈尔滨人,地震后厂房大面积倒塌,被厂房掉下的楼板砸到了双足。“伤员右足残端已经开始坏死,每一次换药对病人几乎就是一次折磨。由于心里的恐惧和伤口的疼痛而发出的惨叫,震动了整个病区。”赵庆说,医疗队为她组织了专家会诊,会诊意见是跖跗关节截肢术。但由于病人和家属反对截肢,他和骨科汤伟忠用中药内服外用为其治疗,外用的是朱红软膏纱条,内服岳阳医院院皮肤科专用于感染性伤口的中药经验方。“女伤员十分信赖上海来的医生,点名只要我们两人换药。每次我们都很小心地揭下创面上的纱布,让她尽量不那么疼。”赵庆回忆说。一周后再次会诊,除了第1、5趾已经完全坏死需截取,跖骨上的创面肉芽新鲜,已经符合了手术条件。2008年5月28日,该伤员进行了残端修整及游离植皮术,右足保住了。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地震灾难是无情的,但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人间温情。回忆了当时的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赵庆说,队员们和当地医务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与救治的灾区伤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成为了每位队员终生难忘的一段宝贵经历,深深铭刻在他们的心间。
坚守方舱 岳阳铁军的知心爷叔
而这一次担任岳阳医疗队的领队,意味着肩上需要扛起更大的责任。人员安置、后勤保障、开舱准备、救治病患……每一件事情,他都认真放在心上;每一次挑战,他都站在队伍最前端。赵庆无数次地巡回舱馆,完成场地优化、流程规范、制度制定等工作,设计最优医患动线,亲力亲为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医疗队第一站来到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时,在最初的四天四夜里,赵庆只睡了不到9个小时。
“我必须尽可能想到最全面,我必须尽可能做到最好!”作为领队,赵庆知道,唯有计深虑远,他才能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保护好所有人,才能更快更好地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
4月2日晚8点,岳阳医院抗疫第二医疗队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1舱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开始正式收治患者。在那个只有4℃的夜晚,赵庆站在队伍的最前头,带领全队齐心协力,一夜未眠完成近千名患者的收治工作。
4月8日,与天津医疗队交接后,他又带领医疗队马不停蹄地转战虹口区纪念路方舱医院。当又一次面对空空如也的方舱医院,赵庆和队员们振奋精神、上下一心、携手并肩,再次仅用一天一夜完成开舱准备,开舱首日便收治近1200名患者。
无论是在新国博方舱医院还是纪念路方舱医院,为更好更全面地服务患者,赵庆在入驻方舱医院前便制定了一套医疗队人员搭配方案,采用“内科与外科相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并行”的方式,有目的、有机制地将队员按专业组合成不同的治疗小组,力求在治疗患者时做到内外兼顾,让患者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作为领队,赵庆被队里众多85、90后,甚至00后队员亲切地称呼为“赵爷叔”,是队员眼中的“模子”。
用温暖 让患者忘记自己是病患
自2020年疫情以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方案的亮点。赵庆带领医疗队积极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全过程深度参与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打出抗疫“组合拳”,让患者享受到最正宗、最有效的中医药治疗。
纪念路方舱医院由厂房改造而成,四个楼层共设床位1200张。自4月9日开舱以来,纪念路方舱医院累计收治2133人,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年龄2岁;其中60岁以上老人533人,儿童28人,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此外,具有基础疾病患者超过600人。
在岳阳医院抗疫第二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不仅有规范西医诊疗,还有中医“望、闻、问、切”,更有揿针、推拿功法等岳阳医院特色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将早期康复带入了新冠治疗的全过程。
“我们始终坚持中医‘治未病’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预防和救治中的特色优势,在我们这里,中医药治疗覆盖率达到100%。”赵庆笑着说,“患者对于中医药治疗的接受度很高,尤其是岳阳特色的针灸、推拿功法等非药物疗法,对于失眠、焦虑、偏头痛、消化不良等“方舱”综合征,特别有效,‘圈粉’很多人!”
“太感谢你们的中药了,我觉得我比以前更有力气了!”“上海中医太厉害了,没想到几枚揿针竟然治好了困扰我多年的偏头痛!”“跟着大白练功比广场舞还扎劲!练完后我觉得身上热乎乎的,相当舒服!”受到无数患者对海派中医的赞许和肯定,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转阴出院,赵庆和所有队员感受到了坚守的意义。
纪念路方舱医院收治的主要是新冠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其中很多人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是病人。赵庆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创造舒适愉悦的方舱环境来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观察和治疗,退“疫”回家!
“这里很多病人都是老上海人,浓郁的海派里弄文化最能勾起大家内心的回忆和温情。”在赵庆的带领下,在纪念路方舱医院医患携手,一起搞“装修”,用老上海传统的“里”“弄”和“坊”来命名舱内的分区。当“装修”大功告成,当那些大家熟悉的以虹口马路命名的凉城里、广中里、山阴坊、天潼坊等弄堂名称映入眼帘,一下子勾起了到家回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彷佛此时此刻不再身处方舱,而是在那互相熟悉、彼此关心的里弄之中。
患者们在医护们所创造的充满人文温度的环境中,不仅享受到了海派中医的优质医疗服务,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海派文化气息。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份气度;担当,是一种胸襟,一份能量。征战方舱医院近50天来,这位坚守在疫情一线的老党员,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