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毕业不到一年,复旦驻村选调生在基层抗疫硬仗中历练成长
2022-05-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殷梦昊 沈星月 尚嵘峥

迈出象牙塔、走入百姓家。几天前,一则名为《勇者不孤》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18名分别驻扎在上海16个区、担任村居书记助理的2021届上海市选调生,用线上合唱的方式,共同演绎这首改编自《孤勇者》的抗疫歌曲。视频末尾,18位参与演唱的选调生名单中,7位来自复旦大学。

年轻的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磨砺中历练,在硬仗中成长。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硬仗中加速成长,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 张声伟:上海市浦东新区选调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浦东新区新场镇祝桥村

我是这则抗疫版《孤勇者》歌曲的策划、拍摄和制作者张声伟。按照上海市委组织部要求,我和所有去年7月刚刚走出校园的上海市选调生,今年下沉到村居,开始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

白天忙着给村子5000多人做核酸检测、送物资、配药,视频制作只能放在深夜。只有4分26秒的视频,并不内行的自己,却花了近一个月完成,而做这个视频的初心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记录下一线防疫工作者的点点滴滴,向参与大上海疫情防控保卫战的所有人致敬,为抗疫工作注入士气。

视频末尾,18位参与演唱的选调生名单中,7位来自复旦大学。这其实是个巧合。我是根据选调生花名册随机盲选联系各区人员,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加入合唱队伍,最后竟发现近一半是校友,而他们,也只是诸多坚守基层的复旦人的缩影。

还记得3月27日晚9点,我们村收到了封控通知,整整忙了个通宵,直到第二天晚上9点。我用这期间录制的视频碎片记录了这24小时,发到自己的视频号上,得到了“浦东发布”的转载,同事和村民们看到后都特别受鼓舞,纷纷转发。从此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工作间隙拍视频。

我看过不少改编的抗疫歌曲,特别是学校官微发布的《人世间(复旦抗疫版)》MV,让我产生头皮发麻的触动和自己也尝试一把的冲动。我想,抗疫是全上海的事情,特别是基层工作者,这段时间真的非常辛苦。我们选调生恰好分布在16个区各个村居,能不能创作一个视频致敬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呢?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那就是抗疫和保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是街镇还是村居,压力都很大。我在歌词里写的“喉咙嘶哑、满手褶皱”,丝毫没有夸张。我们村的防疫专干有近一个月时间每天要接80多个电话、换七八套防护服,耳根都被口罩磨出血。

祝桥村常住人口5000人左右,不仅有很多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所学校。日常核酸、发放物资、转运病人……原先,我对这个4平方公里的村子很陌生,但现在非常熟悉,因为每一条路,我都开着三轮车或者骑着电驴走过无数遍。老家湖南的我原本完全听不懂本地话,现在居然有人说我也有点本地腔了。

60多天里,我们村9个工作人员睡在村委会沙发上,白天处理各种事。疫情暴发后,办公桌上平时安静的电话一下响个不停。有人求医问药,有人食物短缺,有人想要返乡,等等,我们都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解决困难。5月初,村里从30例阳性到清零,生活秩序终于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我们这届选调生而言,刚走入社会就迎来这么一场硬仗,极大加速了成长,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我记得去年选调生出征仪式上,焦扬书记嘱托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我正努力,不负期望。

“睡方舱外的那晚,说不怕是假的,但我们不上谁上?”

■ 屈煜:上海市闵行区选调生、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2021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闵行区浦江镇先进村

从5个村居到跨地区转运大队,再到现在的方舱医院,三月初疫情发生以来,我先后参与了浦江镇域内疫情防控一线的8个点位工作。

虽然毕业才不到一年,但复旦给予我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学生工作、党政机关实习中积累的经验,让我很快适应了各种角色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讲到年轻干部要提高“7种能力”,我以前认知有限,现在每天都在历练。

3点半起床,4点开会,4点半取物资,5点接医护人员,5点半喊村民做核酸……这是我在先进村工作的状态。每轮核酸采样2200余人,我和同事不仅要协助核酸检测,还需要统筹安排医护人员、安抚村民情绪。除了先进村,我也身着大白增援到附近几个村居协助核酸检测、统计物资需求、配送发放药品等。疫情高峰期,我还负责跟车转运密接人员,送“阳转阴”的市民出舱回家。

4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领导电话,让我紧急支援镇上某方舱医院。原来,先前方舱指挥部工作人员出现核酸异常,急需替补。当天下午六点到到次日凌晨两点,我和领导、同事三人不吃不喝,八小时连轴转,终于摸清了方舱情况,安排好后续工作,最后在马路边的人行道搭了个简易帐篷短暂休息。

睡在方舱外的那晚,你若问我怕不怕,说不怕是假的。但我们不上谁上?只能往前冲,也一定要往前冲!

进入方舱后,我担任副总指挥和临时党支部的组宣委员。起初人手极度短缺,我们三人担负起送饭配药、接收物资、排查患者基础疾病、阳转阴患者出舱、安抚市民情绪等各项工作。相比于村居和转运防疫,这里的工作难度、强度都翻了几番,我不断请教同事,优化工作流程,积极发动志愿者和退伍军人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我也经常和舱内志愿者沟通,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促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现在习惯24小时全天开机,而且把音量调到最大,生怕错过什么消息。患糖尿病的老爷爷缺药了、有各种疾病的老奶奶突然头晕、刚入舱的患者半夜焦虑失眠……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同时还要兼顾自身的防护安全,确实已经身心俱疲,但我不断告诉自己,战“疫”拼打法,更拼意志,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实际上,这一件件事虽平凡琐碎,却枝叶关情,让我感受到工作价值所在。

随着上海疫情好转,前几天我们终于关舱了。回顾这段日子,百感交集之中甚至有些恍惚。角色在变,初心不改。我不仅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对“以人民为中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那年就想去武汉做志愿者,这一次,我终于上了前线”

■ 徐永辉:上海市公安局专项选调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

派驻地点:奉贤区奉城镇卫季村

在上海读了3年书的我,之前从没来过奉贤区。来了才知道,这个我从未听过的卫季村位于上海最南端,再往南5公里就是海边了。虽然地方很陌生,但是这里的人对我都很亲切,所以融入起来很快。

3月24日,卫季村进入封控至今,我一直住在村委会大厅。作为书记助理,我没有具体条线,什么活儿都干。从疫情防控战打响起,我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很多村民问我们什么时候下班,我们的回答都是不会下班,我们一直在这里。

这50多天里,村里已经开展近40次核酸检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我们决定开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采样。凌晨4:30天没亮,大家就要起床洗漱,穿防护服,一小时后开始入户采样,持续到上午11点。吃完午饭,我们再去镇上的超市把村民们购买的物资运回、消毒、分发。

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每次核酸前,我需要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输入身份证,再把核酸码截图后打印成纸质版。光这一项工作,在每个人身上都要花费两三分钟的时间。我是学计算机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前后写了六七个小程序,让计算机代替了各种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效果显著。同时为了让村民能够更方便地购买到物资,我在团购软件上线了卫季村购物超市,累计帮九百多户村民采购物资。

4月2日是最惊险的一天。那天,我负责上门采样的一户村民检测异常,连夜抗原检测后发现三人均阳性。我和同事在这户村民家门口守了一夜,防止他们出户引发传染。万幸当时我防范得比较好,我们村委会没有倒下,一直坚持到现在。

为了更加及时地了解村民的诉求,我专门建立了三个微信群。封控伊始有人会在群里发牢骚,我及时地在群里回应大家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把自己的电话放进去,让大家有事就直接联系,以免遗漏。随着物资问题慢慢解决,牢骚也慢慢少了。

奉贤区进入防疫攻坚期后,我还参加了镇里统一的核酸采样培训,从前期从事扫码、维持秩序的工作,转换到了亲自上手核酸采样,第一次就完成了600多人的采样任务。

这次驻村其实圆了我两年前的一个愿望。2020年武汉疫情时,我就很想去武汉做志愿者,这一次,我终于上了前线。但一开始来村里,我并没有预期能做这么多事,在短时间内得到村民和同事的认可,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殷梦昊 沈星月 尚嵘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