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大家谈|潘浩:“2+4+24”,以精准流调筑牢防线
2022-06-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阻断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医学观察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6月8日晚18:00至18:30,在“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八期中,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带领市民朋友们从科学角度读懂医学观察。

 ◆ 精准流调筑牢防线,做到四个“早” ◆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阻断疫情风险传播的关键一步,就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从明确溯源上游,到研判阻断下游,流调人员搜集核心信息,严格采用一案一策,落实落细各项防控举措。

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有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对他们而言,流调工作主要有两大任务:第一大任务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这个病人是怎么得这个病的”,也称为溯源。溯源的目的主要是看他是从哪里获得了感染。

第二步就是阻断下游,看他如何去传播的,怎么去传染其他人。这些病人到了哪些场所,可能会污染哪些场所,导致哪些人员成为他的密接和次密接。确定风险场所后,再进一步排查密接,从而采取管控。

潘浩解释,用三个数字来表达两个任务调查和处置的速度,叫做“2+4+24”。“2”就是接到疫情报告以后,小分队2个小时内到达现场,快速开展相应的流调工作;“4”就是指4个小时掌握基本信息,包括他的住址、工作单位等;24小时以内,写出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般用“早”“快”“细”“严”四个字来描述流调工作,那就是“要求早”“要求快”“要求细”和“要求严”。“要求早”,对所有的疫情要做到“早报告”,如果早期进行报告,早期到达现场,早期处置,整个疫情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里面,但要做到“早”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把所有的监测系统完备地进行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哪个地方哪个人异常了,马上传到整个疾控系统当中,所以“早”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第二个是要“快”,以快制快,奥密克戎病毒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快,早发现快处置非常重要;当然光快、光早还不够,还要细,这个“细”体现在抓细节;第四就是“严”,对传染病来讲,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就可能忽视掉一个密接,这个密接可能就成为潜在的下一个病人。

 ◆ 医学观察期,关键物品记得带齐 ◆ 

从科学角度来看,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可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向着手,最大限度缩小病毒传播的范围,减少其传播的机会,并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者进行医学观察。

如何来管理这些人群其实是有一定的医学依据。一些人群有必要到相对应的地方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具体来说,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密接和密接的密接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医学观察,特别是密接,是最容易成为病例的对象。在一个最长的潜伏期以内,一般是单人单间对他进行医学观察。第二个在这段医学观察期间,不仅仅看症状,同时也要看看他的核酸是不是发生变化,给他开展一定频次的核酸检测。“整个医学观察最主要的内容,一个就是看他有没有特异性症状,第二个开展一些检测。”

那么,一旦需要进行隔离或者接受医学观察,在之前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呢?潘浩表示,医学观察期间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带齐必需品,包括:身份证、医保卡、病历、手机及其充电器以及常用药物。只要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特异性症状和感染指征,便可结束医学观察。另外,到家后尽量居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专业机构报告。

此外,潘浩提醒,对于一些出舱、出院的感染者或者解除隔离的人员,回到家里面还是要做好自身健康管理,比如说要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发烧、有没有咳嗽、有没有咽痛,同时也不要到一些聚集的场所区隔,尽量在家进行自我管理。

此外,针对市民关心的“‘气溶胶’是否会通过下水道传播”,潘浩表示,一般来说,新冠病毒以“气溶胶”形式通过下水道传播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呼吸道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大部分小区的下水道使用的是U型管道,只要充满水就可达到“水封”效果。对于老旧小区的直排下水道,居民可以用保鲜袋注水扎紧,放置于管道口,一样起到封闭作用。因此,市民还是要规范地做好“三件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