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档案日,百件珍档回溯上海青年百年奋斗历程
2022-06-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开展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一百年前,上海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地方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青年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6月9日第15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由上海市档案局(馆)、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联合制作的《逐梦光荣之城——上海青年百年奋斗史档案文献展》将在“云端”带领人们回顾这段百年历史。

 ※ 百件珍档绘就百年青春奋斗路 ※ 

100件精心挑选的图片、文献,绘就百年青春奋斗路。展览以“上海青年永远跟党走,与城市发展共成长”为主题,以四段征程直观地展现了五四运动以来上海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与城市发展共成长的历史图景。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号,五卅运动期间描绘顾正红烈士牺牲和五卅惨案现场的漫画,瞿秋白等深受上海大学学生欢迎的编纂教材……展览第一部分是“觉醒年代 追求真理”,一份份珍贵档案见证的是一批批热血青年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踏上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觉醒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中国青年们从此走上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迎难而上的奋斗之路。展览第二部分“革故鼎新 拼搏担当”中,一张张充满年代感的黑白照片书写了这个热情焕发、斗志昂扬的青春年代。1949年6月10日,团市委机关报《青年报》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裔式娟荣获的各类奖章,上海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一支队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赴江西垦荒出发照片……这些影像和文献呈现的是“把青春献给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担当。

青春的力量来自于创新实践。展览第三部分“改革开放  敢闯敢干”让人们走进那段改革的年代。希望工程、西部计划、世博会志愿者……在服务西部、服务社区、服务生态环保服务、服务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队伍中,上海广大青年总是勇立潮头、奋战在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书写了新的青春篇章。

步入新时代,上海青年不忘初心,走向复兴。“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的创业者,援老挝项目中的上海青年志愿者,奋斗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高铁等国家重大项目攻关的最前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进博会向世界展现了亮丽名片的“小叶子”们,战斗在医院、方舱、社区等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的青年身影……展览第四部分“复兴之路 强国有我”,展现了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青春荣光。

 ※ 多种形式回溯不能忘却的记忆 ※ 

今年正逢建团百年,这一展览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最新实践。“总书记关于百年来共青团的奋斗与发展历程的重要阐述,正是展览呈现的重点内容。”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张姚俊告诉记者。   

疫情下的居家办公,给展品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深挖馆藏,找寻档案背后的故事。”张姚俊介绍说,通过努力,挖掘出近10件改革开放前的档案,在展览中首次公开展出。同时也收集到近30件反映新时代上海青年奋楫争先,勇毅前行的新档案。从最初200多件档案中筛选出的100件展品,既有图片,有文献,还有漫画,地图,歌谱等,力求呈现档案形式的多样化,增强展览的可看性。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透过这些发黄的纸张,可以追溯许多不能忘却的记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的《青春》一文,在当时黑暗笼罩下的中国,唤醒了无数青年人为国家前途而积极求索的青春斗志,今天在档案中重读这段文字,依然浓烈、饱满、炙热,仿佛触摸到那个时空的脉搏和心跳。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等发起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虽冠名“上海”,但实际起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组织作用。从此,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展品中的这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部分团员合影’,照片中的俞秀松21岁,罗亦农18岁,谢文锦26岁,都非常年轻。”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工作人员方华介绍说,同样,展品中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显现了中共一大召开前党的早期组织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而当时五十多个成员中约40人为80后、90后和00后。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上海大学成立100周年,在展览中有关于上海大学的两份档案,一张是1924年该校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旧址。还有一张是上海大学使用过的教材。当时,上海大学广揽人才,一批有进步思想的名师贤达加盟上海大学,其中瞿秋白讲“社会科学概论”,恽代英讲“中国政治经济状况”,肖楚女讲“中国农民问题”,蔡和森讲“社会进化史”等,这些教材就是真理之光,照亮了青年的前行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上大师生参加了五卅运动、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对革命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革命付出了重大牺牲,被誉为“红色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青年分赴祖国各地、支援重点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展览中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前往江西垦荒创业的照片、《青年团上海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秘书处给上海青年志愿赴江西垦荒队全体同志的慰问信》见证了上海青年赴江西垦荒的历史——从1955年10月至1956年3月,先后有三批五次共1713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到鄱阳湖畔的德安县垦荒。他们告别繁华的大上海,告别父母家人,在鄱阳湖畔白手起家,披荆斩棘,挖井开塘,垦荒种地,奏响了一曲青春之歌。

 ※ 疫情下攻坚克难完成策展 ※ 

这一展览是上海市档案局(馆)专门为2022年“国际档案日”打造的线上展览,更是献给百年共青团的礼物。

特殊时期,筹划展览也是一场特殊战斗。展览筹备期间,正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上海档案人一边参与抗疫,一边筹备展览。方华还记得,有时候展览专题视频会议开到一半,一些人员不得不临时退出,赶往居委搬运保供物资,有时只能在忙完一天志愿工作后,才能静下心来整理展品资料。在局(馆)值守的夏广平同志主动请缨,根据大纲线索挖掘馆藏、查找复印资料。为了集齐所有展品资料,胡劼同志索性背上行囊入驻单位,以办公室为家。为了以最好的形式呈现,吕翔同志与制作方深夜还在沟通。

疫情期间,展览还得到了团市委、团校、《上海青年志》编纂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场场视频会议讨论大纲、一遍遍精益求精遴选珍档、一句句字斟句酌校对文稿、一次次与展览公司沟通展陈形式……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这一展览才能按预订目标,如期推进。

与往年上海“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期间推出线下档案展览不同,此次是上海市档案局(馆)第一次在没有线下实体展的情况下,首次直接推出线上展览,将同步在“上海档案信息网”“青春上海”“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以及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和东方网等本市各主要媒体相关平台发布。“我们也希望这一充满青春朝气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更多的年轻人‘零距离’面对面,还将推出选取了35张图片的精简手机版,并适时推出线下巡展。”张姚俊介绍说。

市档案局(馆)长徐未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邬斌,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市档案局(馆)、团市委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优秀青年代表等20多人出席今天活动启动仪式。徐未晚介绍了今年本市国际档案日活动的主要内容。6月9日~15日,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还将推出红色珍档发布、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专题片展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档案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全市档案部门将积极开展新一轮疫情防控档案归集和社会征集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