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感谢“人间烟火”,让方舱的每个瞬间温暖有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6月9日,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团委书记朱栋离开家出征方舱医院的第70天。他所居住的街道已经恢复日常一周多,一大早妻子给他发来了一段儿子在家门口公园玩耍的视频。视频中,儿子开心地踩着滑板车,身边不少前来晨练的市民开心地笑着。
一座座方舱,在这座城市疫疠横行之时,有如点点星辰,守护光明点亮希望。他们用于收治阳性感染者的集中隔离点,承担了大量的隔离收治任务。而一个又一个逆行者用心守护着方舱里的感染者们,让方舱在这个疫情寒春里仍然温暖有爱。
浦东新国博方舱医院,是朱栋本轮疫情中入驻坚守的第四站。作为上海最后“扫尾”的市级大型万人方舱,最多时同时收治1.4万余人,如今这里的感染者只剩下了2000余人。看着病床渐渐空了出来,看着视频中熟悉的画面,朱栋觉得距离回家的日子已越来越近。
== 出征方舱 ==
争分夺秒,不能让病人等床位
争分夺秒,约5万张床位,“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变身“大方舱”;上海市、区方舱医院总开放床位一度达30万张。3月的上海疫情告急,一座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让不幸的新冠感染者得到及时的隔离医治,为上海防疫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无数“白衣”,纷纷在第一时间选择“逆行”。
出征方舱,弥补了朱栋两年前的“逆行”遗憾。
朱栋是龙华医院的团委书记,也是一名骨伤科医生。3月30日下午,本轮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他在看到医院群发出支援方舱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报了名。“两年前报名援鄂,因为科室不对口没被选上,这次总该能够轮上了吧。”一小时后,他接到了出征通知。第二天下午和妻儿挥手分别后,朱栋前往医院组队出征。离开家当天,他考虑到这次出征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他还穿着羽绒服。
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当晚开始,朱栋和护士长一起组织全组队员进行了细致的培训,并在进舱前进行了分组穿脱的模拟考核,同时树立起大家的防护意识,完成了战前准备工作。
“时间紧张、感染者人数多,最初的困难确实不小,不能让病人等床位,而是要让床位等病人,我们必须把能收的病人尽快收进来”。一周后,由龙华医院医疗队负责的新国际博览方舱医院N3舱共收治1489位患者,病区处于完全饱和状态,医疗队顺利完成任务,交棒江西省医疗队。之后,朱栋所在的龙华医院医疗队先后转战长宁区绥宁路方舱医院、金山区方舱医院C舱。
随着金山区天华路方舱医院在5月13日送走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正式休舱后,龙华医院驻集中隔离收治点医疗队也进入了隔离休整期。在休整期间,朱栋再次接到医院征召,需要建立新的方舱医疗队的通知,作为老队员,作为组长,朱栋再次报名。这一次,他更加从容,他再次成为了龙华医院支援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医疗队组长,而不少老队员主动要求回到他带领的医疗组。
在朱栋领带的队伍中,医疗队中有一个她,穿着有些不一样,时而穿着蓝色的隔离衣在穿脱区里忙碌,时而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在舱内工作,这位青年就是感控护士——龙华医院95后队员刘晟宏。
一间密闭的小房间,一头通向方舱的隔离病房,一头通向外面的清洁区,两扇门紧闭着,几台排气扇不停带来洁净空气。这里就是刘晟宏的战场,她的任务就是守护所有队员。两年前,她成为了龙华医院在雷神山奋战的最小的那位队员。大家眼中的刘晟宏是个性格活泼开朗的东北姑娘,业务能力强,做事很有条理,于是放心地把团队感控的重任交给了她。“做方舱内的护士是对病人负责,而做感控护士不但是对病人负责,更是有守护我们的团队重任。”
对于再度来到熟悉又陌生的方舱医院,刘晟宏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有责任和义务,冲锋在前。”下班后的她想和父母打个电话却还是放下了,怕父母担心,而此时当父母也来电问候,她也总笑着回答“我很好,在这里一切都很好”。
== 方舱惊喜 ==
打造一个个临时“家”,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病毒会侵害人的身体,而方舱医院里的“人间烟火”治愈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陪他们走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一个“大方舱”同时可能有上万名阳性感染者,病情不一样,他们的文化、职业、年龄都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疾病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除了要救治,还要关爱他们的心理。这群白衣一次次在心中再次默念着那句医学箴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进驻方舱后,上海市同仁医院心内科医生徐颖杰考虑到入住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情绪,便与组员一起起草了《给患者的一封家书》,以亲人的口吻,向患者介绍隔离点内的注意事项。
“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我们全体医疗队和您一样离开自己的家,在此相遇,成为短暂的‘家人’。”这是《给患者的一封家书》中的第一句。“拿到这封‘家书’,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患者张女士说,“来时心中的忐忑和烦躁,在方舱医护人员的关爱下,很快就消失了。”
方舱里总会有一些“特殊”的照顾。考虑到一些老人有基础性疾病,方舱里的医护会把他们的床位安排在离护士台最近的地方,让他们时刻能“看到大白”;儿童需要更多家人关怀,所以设置了亲子方舱,医务人员还针对性安排讲课、画画、过生日等活动……在大家看来,患者们适应了方舱的生活,焦虑缓解了,这也为病情的早日康复奠定了基础。
方舱里,朱栋遇到过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刚开始,这位患者喜欢大喊大叫,喜欢在病区里来回奔跑,不配合治疗。朱栋反复问这位患者的心愿是什么?有什么心事?在耐心的长谈下,这位患者渐渐稳定了下来,随后坐上了120转运车,前往附近的区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新冠治疗,至今没有特效药。感染病毒是不幸运的,隔离是无奈而又艰难的,在这万般艰难中,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用守护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感染者们一个临时的“家”,也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关舱前虹口区纪念路方舱医院,和多数方舱有些不一样。舱内的分区用老上海传统的“里” “弄”和“坊”来命名,凸显了海派文化记忆最基本的建筑载体——上海里弄。既有大家熟悉的以虹口马路命名的凉城里、广中里、山阴坊、天潼坊等,也有同心里、携手里等振奋人心的特色地名。
在方舱医院里,住进来的新冠感染者大多是轻症及无症状者,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是病患。“虹口很多百年弄堂,石库门房子和独立老建筑,海派里弄文化浓郁。纪念路方舱医院收治的大多是虹口地区的群众,很多都是老上海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岳阳医院周嘉院长灵机一动,那何不让我们方舱海派气息更浓郁一点,让大家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居住的弄堂呢。经过医疗队员的“整修”后,纪念路方舱医院里原本几病区几床也同时被称作某某里或坊几号,病友间也像极了街坊邻里,极大程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疏解舱内焦虑紧张的情绪。
“电吹风是刚刚问同乐坊的小姑娘借的。” 洗完头正在吹头发的王阿姨笑嘻嘻地说,“来的时候准备得不充分,现在电吹风、镜子都是问‘邻居’借的,平时住在公寓里和邻居的交往并不多,在这里感受到了深深的邻里温暖。”“我感觉有种住在小时候弄堂里的感觉,街坊邻里每天一起聊聊天,碰到问题,大家都会帮衬一把,感觉很好。”参与方舱医院里弄布置的章先生在出舱时表示,“在这里,大家结下了特殊情谊。”
来到方舱医院前,有很多感染者感到不安。然而真的到了这里,却发现方舱医院内秩序井然,有学生认真上着网课,有人看书、有人打太极拳,甚至跳起了广场舞。入驻方舱的医疗队员们绞尽脑汁,努力让方舱变成他们临时的“家”。
离家时间长了,朱栋有时候会特别想儿子。儿子今年3岁,知道“爸爸离家去打怪兽了”,但是却不理解“爸爸为什么会离家那么久”。“看到方舱还有那么多孩子需要我们的照顾,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在金山区方舱,朱栋发现有许多的小朋友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为了缓解孩子们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在儿科护士长费小琴的提议下,朱栋和队员们一起,把舱内的小朋友召集起来做游戏,在“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中,增加了小朋友团结一致的默契,很好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小朋友还意犹未尽地提议想要继续玩123木头人的游戏。“通过游戏,不仅增加了孩子与医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为孩子们的方舱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真心希望他们能快点好起来。”朱栋说。
== 方舱偶遇 ==
每一个平凡人都是“战友”
疫情之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这个春天的“寒冷”,但总有那么些人,顶着风雨,给他人送去片片温暖。在这里,爱和温暖每天都在。 这份温暖,来自全国5万余名援沪医护人员,也来自方舱里的每个人。
在新国博W1舱,有着一面特别的旗帜——武汉雷神山医院援沪医疗队队旗。这面旗帜让上海医疗队和武汉医疗队再次相遇。
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全国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上海本轮疫情面临同样考验。从4月起,全国5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他们共同努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4月初,新国博方舱医院仁济护理部管理组成员董啸男在W1舱每日的巡视时看到一面特别的旗帜——武汉雷神山医院援沪医疗队队旗。这面旗帜勾起董啸男的回忆。董啸男是仁济医院的一名护士,2020年2月19日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赴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病区支援。出于好奇,董啸男询问湖北医疗队员有没有当年在雷神山的战友。结果,分别两年的战友再次相见了。
方燕红是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当年是雷神山医院的护理管理团队的成员之一,负责与各省市援鄂医疗队的对接、协调、保障工作。如今作为一线护士长参加援沪医疗队,来到了新国博方舱医院。他们是始终冲锋在一线的护理人,从雷神山到新国博方舱医院,角色的互换,突然感触颇深,彼此眼眶湿润,一起在队旗前留下了合影。
勠力同心,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方舱里人人都是战士,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可以看到医护、警察、志愿者、患者们都非常的团结和友爱。
除了援沪医疗队员们,方舱里还有很多“战友”。这些“战友”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有的甚至还是小朋友。
方舱里有一群志愿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坚持不懈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点亮微光,照亮他人。“我是党员,我可以帮忙!”“爷叔侬是模子!”病区里的医护和患者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在虹口区纪念路方舱医院里,出现一位大叔整日忙碌的身影,不是帮助医疗队队员们搬运物资,就是发放餐食,几乎都不带休息的。队员们都戏称他为“志愿者队长”。“我是一名党员,我以前也是做服务性行业的,为别人服务,我也会觉得很快乐!”华荣将“为人民服务”牢牢刻在心上,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是他内心不变的信念。
“大白姐姐,我可以做志愿者吗?”4月19日上午,当班护士长薄密珍被瘦弱的小词问到。“你叫什么名字啊?几岁啊?为什么要做志愿者?”“我叫小词,今年九岁,我想像妈妈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去帮助别人,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发牛奶、水果!”就这样,小词成了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内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每天上好网课后,她小小的身影总会穿梭于方舱内,帮着其他志愿者一起分发餐食和饮料。
== 方舱曙光 ==
一个个解除隔离的背影,就是最好的礼物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4月30日,第一个市级方舱医院上海市嘉荷新苑方舱休舱;5月6日,在院人数不到高峰时的一半;5月14日,这个数字下降到最高峰时的五分之一;5月21日上午,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休舱;5月25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负责人、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为世博方舱张贴了“休舱”封条。
这些天,大家互相说着的,听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上海加油!
亲历一周多的方舱生活,出舱前9岁的小词不禁拿起笔写下了内心所感:“我希望方舱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早日康复出舱,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上海加油!”小词也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校园,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一句句“加油”,给了彼此莫大的鼓舞;而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批批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的驰援,更给了人们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当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不少医疗队员眼眶红了。看着舱内的床位渐渐变空,朱栋反而有种踏实感。在方舱医院的很多场景永远刻在了医疗队员的脑海中,同样温暖着他们:即将解除隔离的一位母亲因为整理行李不慎扭伤了腰,一旁的病友立马拿来自己的腰托,并帮她照顾孩子;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遇到困难,隔壁的小伙主动帮助照护;年轻人纷纷加入临时志愿者群,协助分发一日三餐;回家前,小朋友们为“大白”涂鸦了绘画作品,作为他们最真挚的礼物……一句“谢谢医生!你们辛苦了”,永远都是最好的安慰,一个个解除隔离的背影,永远都是最好的礼物。
一座又一座方舱徐徐关上舱门。离开家70天,如今还在坚守中的朱栋说,这个春天一定会烙印在所有队员的心中,大家一起努力用温暖、用真情,为这个春天抹上了最美丽的色彩。而他坚信,回家拥抱儿子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