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院士团队发现新致病基因,让他们迎来健康宝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陈松长 张丽
接连两胎都出现了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就在上周,小丽一家迎来盼望已久的宝宝,他的平安降生一扫笼罩在这个家庭长时间的阴霾,也牵动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团队的心。
全球首例,院士团队发现新的致病基因
七年前,小丽婚后不久便怀孕了,正当全家沉浸在迎接新生命到来喜悦的时,一次产检却成了噩梦的开始:大排畸检出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并伴有宫内生长受限。经过慎重考虑,小丽夫妻艰难地决定放弃这个孩子。
养好身体后,小丽重新调整心情,开始备孕。再次怀孕的过程还算顺利,很快又到了大排畸的日子。遗憾的是,这个胎儿也出现了与前胎类似的情况——先天性心脏病伴宫内生长受限,相同的噩耗再次让小丽一家人备受打击。不过他们最终决定给腹中胎儿一次机会。41+周时,宝宝出生了,可是表型却比预期严重得多:除了超声检测到的心脏问题外,还表现出特殊面容、脑发育不良、肌张力异常、喂养困难、发育迟缓等。
濒临放弃之际,小丽夫妇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上海,求助于黄荷凤院士团队。
在仔细询问病史、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表型调查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遗传中心徐晨明/张静澜团队对小丽夫妇和孩子进行了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重分析,发现在先证者的R基因上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虽然预测变异有害、遗传方式相符,但作为一个新基因,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具体疾病与其明确相关联。与此同时,该患儿变异的R基因与引起Au-Kline 综合征的HNRNPK 基因存在相互作用,且小丽夫妇生育两胎患儿的表型几乎完全和Au-Kline 综合征重叠,黄院士认为数据重分析发现变异的R基因极有可能是Au-Kline谱系疾病另一个新的致病基因。
在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团队的帮助下,研究发现,双等位基因变异的小鼠在形态、存活率上均与野生型/杂合型的小鼠有明显差异,表现出严重的胚胎致死性或结构畸形,体外的生化实验也证实了变异对基因功能的有害性。
借助第三代试管婴儿,生育健康二胎
新基因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遍访国内外的各大遗传检测中心和公共数据库,始终没有联系到另一个独立的家系。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小丽夫妇有些坐不住了。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卵巢的储备功能逐渐下降,他们越来越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害怕因为年龄增大而永远错失了生育孩子的机会,希望借助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对携带R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的胚胎进行剔除。经黄荷凤院士和徐晨明主任的反复遗传咨询和充分知情告知后,并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小丽夫妇的辅助生育助孕请求获得批准。
最终,6月9日小丽足月剖宫产下了一个9.2斤的大胖小子,新生儿各方面都十分健康。喜极而泣的小丽给黄院士送来了感谢信,感谢团队的付出,让自己终于得偿所愿,有了个健康可爱的宝宝。
近年来,黄荷凤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有力地带动国内其他医疗机构的辅助生殖及PGT技术进步,获批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以第一完成人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荷凤院士表示,对于生育过新发突变或反复相同畸形患儿的夫妻,再次生育之前有必要进行遗传学咨询,对疾病病因进行筛查及诊断,一旦获得充分的证据,明确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可针对性实施三代试管婴儿助孕,阻断出生缺陷的发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陈松长 张丽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