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的故事丨许亚云:让真理的甘甜浸润更多人的心田
2022-06-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许亚云。从2018年到2022年的五年,是我硕博生涯珍贵的五年,也是我加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这些年。红色,是上海的鲜明底色。在许多微小而鲜活的细节里,我切身感受到红色基因正在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代代相传的坚实脉动。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受访者供图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这里,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望老在复旦的生活行迹与工作点滴。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前夕,这栋小楼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伴随着《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开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同时成立,那时,正逢研一下学期的我就报名加入了。力争讲好青年故事,推动更多青年主动学思践悟“真理的味道”,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我们服务队的坚定信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我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我们第一时间以云直播的形式回到现场,以行动践行“真学真懂真信”的初心,结合“党史”学习将陈望道老校长、老系主任的事迹与宣言精神学深、悟透、讲好。

作为一名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青年,我也在个人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奋斗实践中不断探寻青年的时代意义。宣讲服务工作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最好的教材是历史,最好的学习是讲述,而最好的服务就是引领。特别是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星火”队友始终在为之努力。

 永远保持星火滚烫 

我们这支队伍,从最初的32人到如今的72人,从一开始只有展陈到现在讲解体系趋向成熟,观众越来越多,每一名队员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学思践悟中的成长,对宣言馆也有了更深的黏度和感情。我亦从队员一步步成长为副队长、队长。身为一名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宣讲者,至今,我参与讲解、开发微党课、微团课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讲解服务百余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3000人次。

今年6月6日下午,我作为代表之一出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一书在朵云书院的发布会,感受“足迹”在记忆和当下的深层交汇,这也激励我们,定要把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讲得更好,继续在“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除了读书计划,我们也一直有“行远”实践计划。今年6月27日是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两周年的日子,我们期待着在即将到来的暑假,能重走总书记的上海足迹。我想,我们不仅要当好学习者、传播者,还要把新书内容融入讲解,发挥出硕博生的学术能力,做好研究者。

今年,我即将博士毕业。未来,我将继续留在学校,开启一名新手老师的职业生涯。继续做好学习者和传播者,在更多人的心中点亮信仰的星火,将是我未来很重要的工作。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使命感,正在接续。我希望,永远保持星火滚烫,和“星火”队继续共同努力,让真理的甘甜浸润更多人的心田。

 对话 

让奋斗的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青年报:这五年间,你在上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许亚云:红色,是上海的鲜明底色。在许多微小而鲜活的细节里,我切实感受到红色基因正在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代代相传的坚实脉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既感到莫大鼓舞,也深感责任在肩。

青年报:你所期望的未来五年的上海是怎样的?

许亚云:青年人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踏上工作岗位,都要争做奋斗者、创业者、奉献者,充满激情地去创造、去担当,让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