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的故事丨长宁区最年轻的“代理楼长”包思憶:愿以微光凝聚青春力量
2022-06-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我是包思憶,今年19岁,是一名00后,在今年疫情中成为长宁区最年轻的“代理楼长”。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爱上海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也愿意为她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从高中起就萌发 

去年9月,告别了高中,我正式进入上海大学开启大学生涯。大学和高中不同,可以收获很多学习之外的平台和机会,我在校学生会、校团委等学生组织中锻炼自己能力。我平时就比较热心,入学后就担任了人文9班班长。

进入大学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其实这个想法从我高中时就产生了,因为我奶奶是一名老党员,从小受到她的耳濡目染,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憧憬和向往。高中阶段我主动参加了由长宁区团委组织的长宁区“青马工程”培训班,这是我第一次对党的先进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学习,三级青马工程的培养也让我更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初心,坚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这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年疫情期间更加影响到我。今年3月,在上大因疫情肆虐校园封闭管理伊始,作为学生骨干的我就第一时间报名,并动员室友一起参与志愿工作。3月9日,校团委和学生会发出《致全体上大学子的倡议书》,我是倡议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关键时刻显担当,疫情防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我觉得在疫情下每个人都应该践行这样的准则。

3月17日,我从学校回到了家。我住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天蒲小区,这是一个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年人占到一半以上的小区。3月底,因为居委会主任的一通电话,我决定替81岁的奶奶分担楼长的责任。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时年轻人不上,谁上?”没想到就成了长宁区最年轻的00后“代理”楼组长,也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抗疫经历。“付出甘之若饴,所得归于欢喜”,我也在这期间更加感受到青年人担当重任的内涵与意义。

 每个人都能为这座城市奉献微光 

回望那段抗疫经历,很庆幸自己没有退缩,很荣幸能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和全市许许多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一起并肩作战,作为抗疫中的一股青年力量,共同保卫我们的大上海。我所做的一切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无论在学校还是社区,我们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青年们都在贡献出自己炙热的一点微光。

土生土长在上海,我对上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更钦佩上海人民的包容,凡事能自己克服的都希望尽量不麻烦别人。记得疫情期间,“70岁老人从方舱传出的声音,全程沪语”传遍全网,上海人民的乐观、大度、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练习手球,从初中开始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比赛,我们代表的是长宁,那时我就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和使命;到高中参加全国比赛,我们代表的是上海,那时我感觉自己是为上海在拼搏,为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争得荣誉,我就铆足了劲,渴望打好每一场比赛。

生活慢慢恢复正常,我的身份是学生,夏季学期到来,我也面临着专业的分流与选择。我对新闻传媒类专业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在传媒方向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收获更多专业技能,努力传播出更多上大青年的声音。未来我也希望自己能顺应时代浪潮,像我们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先生所说的:“祖国需要的专业就是我的专业。”我愿意把青春奉献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奉献在为党和人民的服务中。

/  对话  /

青年报:这五年里,你在上海最大的收获和成长是什么?

包思憶:这5年,我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了一名大学生,从一名共青团员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感谢长宁区团委,“青马工程”让我的价值观渐渐成熟,坚定了我对党的理想信念和向往,更培育了我正确的政治思想,让我成长为一名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有责任有担当愿意挺身而出奉献出自己绵薄之力的青年。

青年报:你所期望的未来五年的上海是怎样的?

包思憶:希望未来上海在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深入到每一位寻常百姓家中,让每一位市民享受到城市建设的卓越成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