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就业故事|面对疫情挑战,想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2022-06-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上海纽约大学本科毕业后,上海姑娘施怡聆将进入安永中国的金融服务咨询团队,以商业分析师的身份开启她的职业生涯。大学四年中有两年多时间,疫情直接影响着施怡聆这届学子的大学生活,却也让她重新调整了职业考量,面对挑战,她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跨学科、多触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直面挑战,选择权在自己身上  

我是施怡聆,在上纽大主修金融学专业和世界史专业,辅修公共政策与管理。当初从华师大二附中毕业后,我将上海纽约大学作为第一选择,满怀期待地准备开启一场自我革新的冒险,未曾想大学四年会被疫情占据两年,但直面挑战,选择权仍在你自己身上。

大二那年,我入选了纽约大学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的全球领导力项目,按照以往所有上纽学子的惯例,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下的海外学习中心学习。然而,不到三个月,新冠疫情在美国大规模暴发,校园及宿舍关闭,我不得不提前回国。

疫情使我将目光转向以公共健康为核心的跨学科领域。在回国转机的路上,我申请了上纽的“本科生科研基金”(DURF) 项目,这是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几乎没有门槛的科研机会。自此开始在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关成贺的指导下,探寻优化公立医疗资源的可行性方案。

虽然我在大一就修读了社会科学及商学课程,对城市公共政策领域也有初步的兴趣,但在联系关教授做项目导师之初,我没上过关教授的课,也没有涉猎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关教授并没有因为我是新手而对我放松要求,自项目开始,他给我定下的论文目标就是要达到可发表的水准。在他的鼓励下,我也把自己push到了极限,感受了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也让我对科研本身和它的社会意义深入思考了很多。

从发现问题、构思、文献综述到数据收集、整理、可视化分析,DURF项目让我第一次“从无到有”全面而深入地参与了一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最终的结果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这篇我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上海公立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分析》获纽约大学第一届“全球城市展示长篇论文奖”,并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旗舰期刊《专业地理学家》上发表。

  大学四年,遵从本心不断尝试  

疫情仍在继续,但2020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个忙碌的夏天。除DURF项目外,我还当选为第一届艾社康“未来健康”青年学人。我结合课内的商学专业所学以及在DURF中积累的对中国医疗体系的了解,分析了三家科技企业的数字化抗疫经验案例。参与撰写的报告收录至洛克菲勒基金会发起的《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合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经验带给全球》双语报告中。

之后,我还参与了2020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IMUSE)和2020复旦大学金砖国家暑期专题研讨会,作为中国代表之一,与参会国际青年分享疫情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发挥力量。此外,我还在上海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担任志愿者,发挥双语特长协助进出口物资报关。这些努力使我获得2020“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的提名。

上纽入学时不分专业,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它给了我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体验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大学四年,我涉猎了不同学科的课程,包括城市研究、社会学、公共政策、经济、商业、金融,等等,定制了双专业加辅修的学科路径,并在疫情危机之中,探索所学的应用之道。在课堂内外串联不同的知识和信息点,以沉浸式的比较视野发现不同学科间的异同,是我大学学术生活的“小确幸”。大四一年,我还选修了日语课,以每周四节课近乎专业课的学习进度,圆了自己在大学学语言的心愿。

这四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遵从本心、不断尝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得以发现自己,做正确的、应该的、热爱的事情。毕业后未选择“趁热打铁”继续深造,我并没有太多犹豫,因为我在实习中发现在象牙塔之外用商业逻辑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可能,我觉得现阶段自己有必要直接参与工作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尝试将所学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也会继续这样往前走,投身于我认为正确的、应该的、热爱的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