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的故事丨市“一江一河”办英明鉴:在滨水公共空间绽放新生活
2022-06-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除署名外)

我叫英明鉴,2015年7月参加工作,当时作为第一批选调生来到上海工作,现在是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二级主任科员。我所在的处室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江”就是黄浦江,“一河”就是苏州河,它们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轴线,是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示范区域。我既是建设者,也是一名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市民。五年来,我看着“一江一河”区域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和“发展秀带”的转变。可以说,“一江一河”也串联起了我这五年在上海的时光。

“世界会客厅”是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的一个重点功能性项目。受访者/图

 “一江一河”是上海最好的地段之一 

我是2017年7月份正式来到处里工作,刚好赶上了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45公里贯通的节点。当时是最紧张的建设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土地腾让、方案深化和工程实施……这些难点要求我深入项目现场,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一江一河”沿岸滨水区作为承载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缩影。我作为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员,主要负责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的延伸拓展工作,重点协调推进虹口港以东至国客码头贯通工程、浦东滨江3公里南延伸工程和杨浦滨江中北段6公里贯通工程。

这是上海最好的地段之一,但是我们没有拿出来搞商业开发,而是把它打造成为所有市民,乃至全国人民都可以来休憩、游玩和欣赏景色的滨水公共空间,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不断让广大市民享受滨江贯通的红利。

作为选调生来到上海工作至今的英明鉴。

 “世界会客厅”是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在这五年的工作中,我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句话正是我工作以来的最大体会。上海选择不断拓展黄浦江滨江贯通开放的红利,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而另一方面,“一江一河”如今面貌的取得,也离不开全体上海人民的支持。苏州河边上原本有这么多小区封闭导致的断点,黄浦江边更有几千家国企占据着岸线,而如今“一江一河”能呈现出这样一个多元、活力、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不是依靠我们一个部门能做到的,是广大市民和国有企业齐心协力的结果,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过程。

这其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2021年下半年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的成果——“世界会客厅”。它是在我们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范围内的一个重点功能性项目。从前期的方案论证和优化,到后续的建设推进,我基本上是全过程参与的。

它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优秀案例,我们在保留它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更新改造,让它从一个破旧的老仓库成为备受瞩目的区域文化地标建筑——“世界会客厅”。

在未来一段时间,它也将成为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能够全过程参与这样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推进,我觉得非常自豪和荣幸。

 [对话] 

 城市更有温度 世界更可链接 

青年报:这五年间,你在上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英明鉴:这五年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全过程参与了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工作,见证了“一江一河”区域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和“发展秀带”的转变,立足自身岗位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报:你所期望的未来五年的上海是怎样的?

英明鉴: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我所期望的未来五年的上海是:街区更宜漫步,建筑更宜阅读,滨江更加开放,城市更有温度,世界更可链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