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防护下,市民观众安心享受艺术之美
2022-07-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7月8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几家剧院如约和观众“重聚”。展览、参观、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剧院工作人员高等级的防疫工作“保护”下,给市民带来了文化享受。记者在上海音乐厅看到,有激动的年轻观众报名参观这家古老的音乐厅时,甚至穿上了《交响情人梦》中的服装“赴约”。

 // 提供安全观演环境 //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从8日上午开始,安排了全天的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剧院在保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也有很多人性化的安排,保证观众的安全观演环境。

上午10点,因疫情延期的“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再次开放,特展以五种有代表性的生命态度,构建五个情绪氛围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于曲目,乐器,音乐历史典故的深度解读和意象化的处理,呈现一个更加生动有意蕴的“国乐”和“国风”面貌,光影与国乐交融,用情绪共鸣进一步打动观众,沉浸于更全面立体的国风图景当中。下午2点,音乐厅开放后首场剧场参观,带领爱乐者们走进这座92岁的建筑,参观大厅、B2音乐立方,南厅及后台化妆间区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建筑的古往今来。而晚上7点半,上海民族乐团的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则如期上演,引发市民追捧。

记者看到,无论哪一场活动,观众和工作人员入场时,均需过数字哨兵和场所码两道关卡。工作人员透露,在开演前一日,剧院已经通过自媒体再次发布根据最新版防疫政策制定的《观众防疫须知》,提醒观众需要在入场前准备好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剧场按照50%上座率间隔就坐观演,参观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每批观众不超过30人。观众在音乐厅需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剧院自己的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音乐厅的要求更加严格。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是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自我加码’,是为了进一步保证观众的安全。”

此外,除了常规的消杀,在参观或者演出活动后,剧院都会重新对重点部位进行消杀。方靓说,“像通风系统,我们的保洁人员甚至会每日定期对通风口进行消杀。”场务部的礼宾徐弘毅也透露,他们部门每天都会做程序众多的检查工作,“比如检查各处消毒液是否使用完毕,以便及时添加或者更换。”

 // 市民舒心享受文化之美 // 

当晚,上海音乐厅安排的演出是上海民族乐团《栀子花开了》,上海大剧院安排的是上海歌剧院《你是我心中的挚爱——世界经典歌剧咏叹调音乐会》,上海文化广场安排的是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这些演出都非常经典,受到了市民的追捧。

像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首演于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荣获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作品将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充满朝气的新生代民乐偶像,实力展现民族音乐的青春气息和时尚质感,通过“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四个篇章,演绎一段属于青春的动人故事。

“在盛夏时分,我们时隔4个月在剧场重聚。选择《栀子花开了》作为乐团复工后的第一场线下演出,希望与大家分享一段花开的旅程,用清新的海派民乐表达对观众的思念,传递爱的温暖与力量,和观众们一同迎接现场舞台的回归。”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为此,《栀子花开了》还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观众,他们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特别邀请的市志愿者协会的100名志愿者。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团以美好乐音向上海城市的平凡英雄们表达敬意,感恩他们在抗疫一线的无私奉献。志愿者代表向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颁发证书以表感谢。

疫情有反复,突发情况也在所难免,剧院和演出方都对此做好了充分的预案。像此次《栀子花开了》就为主奏乐器配备了A/B角,让乐团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作为主奏在舞台“花开绽放”。项目统筹、副导演洪艺桐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制定详细计划表,安排各工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互相配合、实施操作,并为了保障观众们的安全观演,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为了能百分百保证跟进项目,防止突发情况,这位90后副导演已经在在乐团的休息室住了2个晚上。

方靓告诉记者:“疫情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作为艺术机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节目储备。像这次,就是大剧院艺术中心协调旗下剧院和院团,兄弟单位拿出了经典的剧目,接下来,我们自己主办或合办的项目也都将按照计划推进。我们音乐厅的节目排期,已经排到了年底,单单是主合办项目就有70多场,可以充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