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丨坐镇采样亭,润唇的竟是口罩里的汗水
【编者按】
今年的夏天,热浪滚滚。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今年是上海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最早的一年。“战疫”成为热浪中的关键词,穿上防护服的核酸采样工作者、居委干部仿佛携带了“移动汗蒸房”,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维持城市运转也在高温天里步履不停。
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战高温”系列报道,在防疫的当下,了解他们不惧“烤验”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完成2小时核酸采样工作,金真脱下一次性手套后发现,自己也拥有一双布满皱纹的手;00后眭莹冰露天扫码3小时,汗珠流进眼睛不能揉,只能用力眨眼睛;金山社区医院的于燕最近只敢穿黑色衣服,因为每次采样完,淡色衣服容易被汗水打湿成透明色。
7月13日,上海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对核酸采样工作者而言,防护设备是“安全罩”,更是“汗蒸房”,面对高温虽然艰难,但也必须坚持下去。
9:00 结束采样后拥有布满皱褶的手
上周六上午9点,户外气温显示已达36℃,知了在树上奋力地叫唤,在瑞虹新城铭庭四期6号楼点位的核酸采样亭里,身穿防护服,戴着面罩、N95口罩、手套等全套装备的金真已经上岗一小时。他和新婚妻子组成夫妻档,妻子扫码,他采样,在周末的上午完成了居民200多管的核酸采样。
核酸亭前的队伍始终维持在二三十人,由于已是“熟练工”,原本需要2人完成的工作量,金真一人就能完成。手消,接过采样管拧开管盖,拆开采样棒给居民采样,折管,放进采样管,拧紧管盖。2小时里,他重复了无数次这套动作。
在6月下旬拥有了核酸采样亭后,金真感叹“幸福很多”。室内装有空调,温度显示21℃,虽然金真就坐在空调下,但防护服犹如“隔绝器”,隔绝了阵阵冷风,也将汗闷在防护服里,上岗15分钟后,金真感觉全身的汗不断地往下滴。坐得越久,热气会顺着两个孔往检测亭里钻,伸出两孔外进行核酸采样的双手最能感觉热浪的“侵袭”。
等任务完成,透过面罩都能看到金真的额头已经发红,脸上刻着深深的口罩勒痕,汗顺着脸颊直往脖子里钻,白色T恤全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因为防护所需,他在手上戴了好几层一次性手套,当脱下最后一层手套时甩出了很多汗水,而被汗水浸泡了2小时的手掌也布满了皱褶,他笑言:“以前只在新闻里看到布满皱纹的手,没想到自己也有了这样一双手。”回到居委会后,他一口气灌下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金真来自互联网企业“趣头条”,既是公司党委副书记,也是团委书记,早在封控期间,他就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行列,还第一时间报名了团市委、市青联发起的“青春战疫 健康接力”社区代配药品志愿行动,成为一名“配药侠”。也是从那时起,他感受到社区需要青年力量。当5月下旬居委招募核酸采样志愿者时,没有医学背景的他还是报名,通过笔试和实操后加入了采样队伍。邻居常说金真的采样手法“很深刻”,这是他坚持的标准,“每个人张嘴的幅度不同,要不停调整手势。特别遇上小朋友,更要低头,手放低去采样。”
根据排班安排,金真能保证每周2-3天上岗。平时核酸亭的夜场从晚上6点半开始,等他从公司赶回家时,通常已经过了6点,来不及吃晚饭的他做好准备工作就上岗,直到晚上8点半完成采样任务,才觉得肚子好饿。4月至今,金真已经瘦了8斤。
这个夏天才刚开始,金真还会继续带着“移动汗蒸房”做好每一次采样,筑牢疫情防控线,是体力的付出,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服务的收获远比付出多得多。”
13:00 汗水流进眼睛只能用力眨眼
这个暑假对00后眭莹冰来说,和战高温分不开。从上周开始,这名上海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成了核酸点位的志愿者,奔走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辖区内几个点位间,承担扫码员的工作。
7月11日13:00,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放置在地上的温度计显示,地表温度直指48℃。在长宁路上的兆丰广场核酸采样点位前已经排起了二三十人的队伍,等待着13:00-16:00的采样。
戴上防护帽、面屏、手套,穿上“小蓝”的眭莹冰坐进了四面通风的蓝棚,为每一位前来的市民扫验核酸码,不同人员扫的码并不相同,如保供人员需要扫通行证,刚从隔离点回来的人员要扫健康云的绿码,眭莹冰很注意和不同人的沟通语气,“炎热的天气可能会让一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有问题我都会尽力做好解释。”
每隔一段时间,眭莹冰都会在扫码间隙拿起身旁桌上的酒精喷雾对着双手进行喷洒,既是手消,而酒精带来的清凉感,会透过一次性手套“传送”进手心,感受到一丝丝冰凉。15分钟后,眭莹冰的脸开始发红,细密的汗水从额头上渗了出来,排队做核酸的一位阿姨看着小姑娘感叹:“应该给你们装台风扇,太热了。”汗流得多,有时候汗珠直接流进了眼睛里却不能揉,她只能靠用力眨眼睛来缓解,眼睛又干又痛,感觉每天都在练“眨眼功”。
上岗至今,眭莹冰辗转了街道辖区内好几个点位,若遇上早中晚都排了班,每一次交接,衣服都会湿一次,尤其在KING88广场的核酸采样点位,就是一个没有空调的露天蓝色小棚,中午烈日当头,她上岗10分钟后就觉得有点头晕,幸好街道给他们准备了冰宝贴,她在额头上贴一张,脖颈后侧贴一张,有了些许舒缓。
早在4月封控时,眭莹冰就报名志愿者在社区承担扫码工作,渐渐地周围邻居都知道小区核酸点位的扫码“大白”是00后妹妹,每一句谢谢和鼓励都暖了眭莹冰的心,志愿服务让她深深感到帮助他人是件开心的事,也很值得,“我将这次志愿服务当社会实践来做,也是积累与人相处的社会经验。”
本周,眭莹冰将抽空参加核酸采样志愿者的培训,若能顺利通过考核,以后她就是核酸采样志愿者了。
15:00 坐着采样感觉自己像个“生煎包”
14:30,暑气正甚,热浪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核酸采样志愿者胡全珍和她的搭档、大学生志愿者钱珏按时来到位于金山区枫泾镇枫湾路菜市场的常态化核酸采样工作站,他们又将面临工作中最热的半小时,“最热的时候是刚到采样工作站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半小时内,他们要穿戴好防护服,准备好采样器材,布置好采样工作站,在15:00准时开放工作站,为市民提供采样服务。
经过一个中午的阳光炙烤,临时搭建的集装箱式工作站仿佛正在运转着的烤箱,令人难以接近,“甚至连门把手都被太阳晒得滚烫。” 胡全珍刚打开工作站的大门,滚滚热浪就迎面扑来。两人顶着热气进入工作站,负责采样的胡全珍需要穿戴好防护6件套:一件隔离服、两副手套、一顶手术帽、一双鞋套、一副面罩、一只N95口罩。刚穿戴整齐的胡全珍脸上已布满了细细密密的汗珠,戴着口罩的脸颊也已微微泛红,“防护服把空调吹出来的冷气都隔在了外面,即使温度开到最低,身上还是闷热的,坐在椅子上感觉自己像个‘生煎包’。”3个小时的服务时间,胡全珍和搭档一刻也不停歇,不断地为来往市民提供核酸采样服务,全身心投入采样工作后,便也没觉得那么热了。
在枫泾吉买盛超市附近的核酸采样工作站,时间到了20:00,志愿者蒋然依结束了当天的志愿服务。完成工作后,强忍着口渴的她立马给自己灌了一大瓶水,“防护服穿脱很费时,所以采样期间既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经过3小时的连续采样,汗水在防护服里不断蒸腾,早已口干舌燥,唯一能润润嘴唇的是凝聚在口罩里的汗水。
每次社区要进行核酸“大筛”,枫泾镇社区医院的于英都会参与。最近参与核酸采样任务时,她只敢穿黑色衣服,“因为前一次采样穿的是粉色衣服,任务完成后脱下防护服,衣服都成透明的了。”但此次虽然是黑色的衣服,腰间却依然看得到湿透的边界线,于英的脸颊和双手,则有一道道明显的勒痕。
高温酷暑,热浪灼人,每一位“大白”“小蓝”都在经历“烤验”,也在坚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