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逝世,他一直主张“给年轻人机会”
2022-07-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胡慧中 金雨丰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杨福家同志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终其一生,杨福家是心怀家国的科学家,始终深耕物理学前沿科研,为复旦建设一流大学付出努力。他一直主张“给年轻人机会”,并提出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而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心怀家国,深耕原子核物理 ◇ 

杨福家1954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结下深厚的缘分。入学复旦,杨福家聆听王福山、周同庆等教授的谆谆教诲,也切身领悟到老复旦的传统——名师上基础课的终生教益。在杨福家大四那年,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了富有色彩的原子核理论课,并担任杨福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杨福家领略到绚烂的“物理之美”,从此一生钟情并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深耕。

1963年9月,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进修期间,杨福家与来自世界各国的50多位学者不舍昼夜地开展科研,吃饭时也不忘讨论问题,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验证了研究所两位诺奖学者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做实验到凌晨两点半,杨福家看到了预期的信号,因科研的乐趣而心潮澎湃。

在世界一流实验室研学两年,心怀家国的杨福家憧憬着自己的“炼钢炉子”,即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让祖国在世界的现代科学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

1978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并升为副教授。杨福家的多年夙愿得以实现,他在复旦、在中国建立起第一流的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1980年杨福家升为教授,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其后又担任了研究生院院长。

 ◇ 严谨治学,提携后辈师生情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每一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博学的“学”,切问的“问”。他认为,“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作为老师,杨福家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他对学生说,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分数是表象。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特色,就能腾飞。”

“非常严谨!”1977年7月毕业于复旦原子核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的陈建新教授,用这四个字诠释恩师杨福家的治学态度。

1980年初春的一天,杨福家先生给了陈建新一个任务——从五本英文期刊中找出感兴趣的内容,并写出理解体会。当陈建新用不到两周的时间提交了体会后,没过半小时,杨福家就来到陈建新的办公室,对他说:“你的写得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当时办公室还有一些系里的前辈学者,陈建新听到杨福家老师的话,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随后,陈建新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杨福家老师布置的5本期刊,反思、分析原来的不足,重新撰写。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治学风范和良苦用心。

杨福家治学严谨,又时时流露着为人师者,提携后辈的脉脉温情。1981年,杨福家第一次为本科生讲授原子物理学课程,期间让陈建新负责记录课堂讲授内容,以便出版讲义。第一堂课讲义整理完毕,杨福家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建新认真修改。当第二堂课讲义完成后,陈建新内心忐忑地请老师审阅,杨福家却让他以后每堂课讲义整理完毕,可直接送去印刷。

“当我跑去印刷厂,看到自己整理的讲义被印刷出来,摩挲着白纸黑字,感受到杨老师对我的信任。”后经杨福家多次精心修改,《原子物理学》在198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先后修订出了五版,去年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也见证了师生之间的绵长情谊。

在生活中,杨福家先生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他对我们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时还经常会跟大家开开玩笑。”杨福家校长的秘书杨柳回忆道,“与杨校长交流,会感到非常亲切。”

 ◇ 担任校长,发扬传统争一流 ◇ 

“我亲身体验到:复旦大学有着培养青年人成长、为青年人创造机会的浓厚的政治与学术气氛。我衷心希望,我们能保持和发扬复旦这一优良传统。”

1993年2月,杨福家任职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难忘1960年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24岁的他为原子能系副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不久后,复旦涌现出20几岁的教授,30几岁、40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校园呈现出活力盎然的面貌。

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回忆中,杨福家提出的“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当时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复旦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晋升开通了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

在工作中,教学、科研、服务并重是杨福家倡导的作风,也是他本人身体力行践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启动了“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举措也相继出台。杨福家本人的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至今仍是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的几乎唯一的“标配”。卸任复旦校长后,出生于1936年、已经60多岁的杨福家仍接受邀请,坚持每周开课,为2000级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课程。

杨福家担任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围绕着本科教学做了一番变革。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这一系列举措在九十年代堪称“石破天惊”,而复旦的本科教研,也由之布下了若干“先手棋”。1998年,复旦大学参与了李政道先生设立的“䇹政学者”计划,开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学术计划。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其目的不是让本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而是让学生全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在“䇹政学者”计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体系,立足于科研,且兼顾应用。2007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所有大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复旦的这一步,早走了近十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胡慧中 金雨丰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