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支教,这群上外大学生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2022-07-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2021年7月底来到云南丽江永胜县,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生活已满一年。而由上外团委招募志愿者建立的“沪滇乡村希望网校”远程支教项目也将满一周年。一年时间,这些上海的大学生,让云南乡村孩子插上了语言的翅膀,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

  感受到教师是“爱”的行业  

初次见到永胜四中194班的孩子们,研支团成员蔡沛文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之前暑假里都去了哪里耍呀?”结果,绝大部分孩子都摇摇头,说从小到大都没出去过。蔡沛文又接着问:“那你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吗?”举起的手也寥寥无几。从孩子们躲闪和失落的眼神里,蔡沛文看到了他们的不自信。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播放相关影像,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抓住机会展现自我,蔡沛文以此来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她指导孩子们在讲台上表演话剧《雷雨》,也常常会把课堂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孩子们从一开始有些害怕逐步适应了这样的课堂,到后来游刃有余,越来越自信。

这种轻松愉悦、充满互动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会在察觉蔡沛文不开心时写小纸条安慰她,会在她寒假返乡奔波一天后的凌晨发来一条微信:“到家了没有?”有的孩子每次放月假都会记得带家里的时鲜水果给她,还有的孩子会偷偷给她制造生日惊喜……

在永胜一中任教的吴晓煜还记得,一次晚自习,自己叫到一位平时存在感不太强的女生单独指导作文,能明显感觉到她的表情有些惊讶,交流过程中也略显拘谨。“我以为她不习惯和老师单独交流,聊完作文后正想和她聊聊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结果她突然拿起本子说了声‘谢谢老师’,然后跑掉了。”正因为那次一对一的交流,那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课间也总是远远见到她就挥手喊‘老师好’。”

临近离别,小吴老师陆续收到了孩子们准备的小礼物,其中最令她感动的还是一封信,之前那位她帮助过的女生,用青涩的文字在信里写下了对她的感谢。“我以为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没有想到老师的关心会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都说教师是“爱”的行业,这一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吴晓煜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英语学院的秦鹰在永胜一中任教英语。第一堂课,她向孩子们介绍自己英文名的简写“Vero”,从此,走廊上经常回荡着“歪柔、歪柔”的喊声。让秦鹰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生日那天。一个班的孩子们为她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派对,另一个班级每个孩子都为她准备了一枝鲜花,并在包装纸里附上了他们的心里话,还有孩子将自己从小到大戴着的幸运手环送给了她,让她颇为动容。

一年来,让她最有成就感的是孩子们的改变。有一次批评一个调皮的男生后,他第二天主动交了一份检讨,上面写道:“老师,虽然我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睡觉,但我会努力改变的。我也是有梦想的,我想考进重点班,最后考上大学。”期中考试分班后,他真的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考进了实验班。“教书育人,而我自己何尝不也是在成人呢?” 秦鹰时常会想。

  从26个字母教起如今已能流畅对话  

除了远赴云南,去年9月至今年7月,上外“沪滇乡村希望网校”远程支教项目共有72名支教青年志愿者上岗,通过视频直播教授小学三、四年级英语课程,覆盖上外对口支援地丽江及周边地市9所乡村小学、17个教学班、1325人次当地学生,授课超1620课时。

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大二的颜纤是希望网校在腾冲平地小学的一位主讲教师,她和她所在团支部成员组成的授课小组,已经以线上英语课的形式陪伴孩子们近一年了。刚接触到这个由20个孩子组成的班级时,他们大部分还不会完整拼读26个字母,更别提书写,这也让小颜老师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她尽可能地用各种趣味课堂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孩子们还是遇到了畏难、不敢开口、书写不规范等种种问题。授课小组商量过后,决定创建小组学习模式,还建了家长群,专门用于布置与查收孩子们的口语作业。通过合作学习、朋辈激励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进度跟踪模式,努力终有收获。孩子们现在已经习惯用英语和颜纤互动。

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的姚海博是希望网校在永北镇第二小学的一位主讲教师,让学生能够享受每一堂课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姚海博虽专业能力没得说,但孩子们相对薄弱的基础还是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他发现,少数成绩突出的孩子总是在课堂上活跃参与,遇到学习困难的孩子们却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兴致也较低。

“想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光靠把课上得有趣是不够的。要想让他们真的热爱英语,必须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收获足够的正反馈。”除了在每次课前精心准备,将多媒体、课堂游戏等融入课程内容,他也十分注重在授课时营造“亲切的大哥哥”形象,时常对孩子们加以鼓励。每次课后,他都会结合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年来,他也从一开始的生疏腼腆变得更善于表达,和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很辛运遇见这些孩子,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来自英语学院翻译专业大二的顾怡是希望网校耿马县允捧完全小学的主讲教师之一,进入大二,专业课愈发繁重,课余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顾怡面临压力,还是选择了线上支教,“每次听到孩子们在课上积极回应,看到他们眼里求知的光,见证他们一个个进步时刻,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进入下半学年,疫情给课程推进增添了不少的难度,但孩子们热情依旧。课堂上他们积极互动,课后作业也能做得十分工整。孩子们就如同一个个小太阳,仿佛能拂去疫情带来的阴霾。顾怡带领孩子们进入英文世界,而孩子们也教会她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疫情也许偷走了一些时光,却偷不走孩子们眼里的光。”她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