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提前40天完工,多个创新科技首次应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数个首次的科技创新,助力这项重点工程。今天上午,沿江通道浦西接线段工程最后一跨主线桥梁上部结构完成吊装,实现7.8公里高速主线桥梁结构贯通节点目标,比预计时间提前了40天,为今年年内高速主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工程项目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西起富长路,东至牡丹江路,是上海市域范围内唯一未完全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也是上海市域高速公路网络的功能性短板和交通瓶颈。沿江通道建成后,将与同三国道、东南郊环、浦东郊环等一起将完成郊环线的“○”字形闭环,形成全长约208公里申城最长的环状高速公路。
记者了解到,在这项工程建设中,有不少创新科技的先行先试。比如预制盖梁“反拉法”拼装技术,是首次在上海市域公路工程中应用,通过在预制盖梁节段的一侧安装精轧螺纹钢,施加与其倾覆方向的外力平衡力矩,使预制盖梁节段在立柱上保持平衡状态,节约空间,方便快捷,降本增效。
采用塔吊标准节临时支撑的工程技术,也是首次在上海市域公路工程超高、超重、超长盖梁中使用。相比传统的四方架支撑自重大,吊装机械设备大,现场拼装带来的人力、物力成本大等问题,可以将原本大量现场焊接转变为模块化拼装,大大提升施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此外,智能化也贯穿始终。灌浆筒里装智能芯片,听说过吗?在这个工地上就有——在灌浆套筒正式灌浆前提前安装智能检测芯片,通过芯片就能检测灌浆液的饱满情况。
“经历了今年的疫情,3月16日封闭管理,5月24日复工,能提前40天完成任务,很不容易。”上海城投公路集团第三事业部副总经理尹富秋表示。由于空间、平面体系复杂,施工筹划难度较大。沿江通道浦西接线段采用“主线高架(上)+同济路(中)+富锦路(下)”三系统总体方案,空间体系复杂。主线桥墩位于现状高速公路、同济路地道两侧以及现状富锦路地面道路上。沿线客、货车流量较大以及地处信访投诉敏感地带,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也很复杂。“自开工以来经历了有8次大翻交,20多次小翻交,高速公路翻交里程在上海市域工程中实属罕见。”为尽量减少同济路交通影响,施工时间均为夜间12点到上午5点,历经约100个夜晚,才如期按照计划节点完成任务。
“从‘C环’变‘O环’预计要到2024年。”尹富秋介绍说,沿江通道浦西接线段7.8公里高速主线今年年内通车后,从宝山月浦、杨行地区到外高桥,以往是地面道路转同济路快速路,以后就可以直接上沿江通道高速路。从时间上,原来三四十分钟的车程,有望缩短到10分钟左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