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当下,看青年戏曲演员如何“夏练三伏”
2022-07-2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酷暑当下,上海的一批青年戏曲演员开始了他们挥汗如雨的练功。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越是极端天气,越要坚持训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促进自己的功法。虽然现在排演和演出条件都大为改善,但也因此,刻苦的练功对于青年一代演员的成长而言变得尤为关键。在38℃的高温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了这些青年人的练功房。

  == 吃苦会让自己变得更为坚毅 ==  

虽然排练厅开着空调,但赵心瑜还是大汗淋漓,难度颇高的“点翻身”做得还不是让自己很满意,所以她还在拼命练习,直到动作变得稳定。1997年出生的上海越剧院三团演员赵心瑜是袁派花旦,刚在越剧院驻场演出《红楼梦》中演过林黛玉。剧中的黛玉孱弱多病,像“点翻身”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自然是用不上的,但赵心瑜觉得,只有练功时加大难度,在舞台上才能更为舒展。

差不多10岁从绍兴老家入读上海戏校时,赵心瑜的夏练就没有间断过。2015年作为越剧的第十代传人进入上海越剧院后,夏训便变得更有规律。今年天气格外热,但赵心瑜却练得尤为认真,压肩、踢腿、打把子、翻身、跑圆场一样不落,而且做到让老师和自己满意为止。赵心瑜对记者说,戏曲界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越是极端的天气越要练功,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而在她看来,炎热夏日,很多人走路都腿软,而如果借着夏训把脚下功夫练扎实了,那以后再台上就会更为稳当。

一套大刀把子武下来,张艾嘉浑身热气腾腾的,汗滴在地板上。“感觉慢慢回来了,这才是舞台上应该有的感觉!”张艾嘉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在疫情封控的两个月里,这位95后越剧老生演员虽然一边做志愿者,一边在家里练功,但无奈家里空间有限,像大刀把子这样的动作无论如何是没法施展的,所以刚回到排练厅训练时,张艾嘉的手脚都感到生疏,像是告别了舞台好几年。

这让张艾嘉很是担心,院里的演出很快就要重启,他怕到时自己的状态不佳。所以对于夏练,他十分珍惜,一定要通过这个酷暑的练功,把那份对于舞台的熟悉感找回来。张艾嘉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老师史济华曾经和他说过,他们夏训的时候都是在水泥地上练,没有空调,最多只有电风扇,而且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这个样子,但大家都挺过来了,还创作了不少佳作。“和老一辈相比,我们青年一代现在的练功条件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吃得这些苦都不算什么,应该让自己更为坚毅。”张艾嘉说。

  == 苦出来的功夫是最扎实的 ==  

在酷暑下的劳动者之中,戏曲演员是一个重要的群体,虽然他们身处有空调的练功房,但超强度的功法训练,其实还是考验着他们的体力和意志。目前上海的戏曲院团普遍正在进行着夏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句老话一直到现在还是管用的,越是热越要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夏训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下半年上海戏曲演出的整体水准。

越剧是才子佳人戏比较多,男女主角大多是在台上演绎缠绵的爱情,很少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所以过去普遍认为越剧演员的“功”是没有办法和京昆演员相提并论的。但是上越一直重视青年一代演员的练功。像赵心瑜他们进入上越以来,基本保持着一周两次的练功频次,这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练功老师潘瑛过去是一位京剧武旦演员,从上海戏校就带这一批年轻人练功一直到现在,整整15年了。潘瑛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过去的老先生有一句话,苦出来的功是最扎实的。因为吃了苦,洒了汗,对于功法的记忆就格外深刻,这也就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由来。练功成了戏曲人生活的一部分,潘瑛今年65岁了,依然会坚持练功,走路或端坐依然挺拔矫健。

在潘瑛看来,现在年轻一代的戏曲演员练功演出的条件不知道比他们老一辈要好多少倍,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还是有待于加强的。因为条件好了,吃苦的机会反而少了,所以夏训还是要坚持,冬练也不能放弃,用极端的天气去磨练青年人。也只有经过磨练的青年人,才有可能撑起未来的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