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青春起跑线,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坐上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曾经的戎装青年葛经纬再次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出发,本科期间入伍两年,毕业后他又选择远赴边疆为西部建设发光发热。他说,想把人生的意义嵌入时代的年轮,让生命的光辉闪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家国所系,我之所行。像葛经纬一样,这个夏天,又有一批年轻的身影将从校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越来越多的青年将青春的起跑线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家国建设中探寻青春的价值。
2022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就业市场。当城市的天际线被挤压到只剩缝隙,青年人的目光何妨投射到更远的方向。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选择,选择与时代共频,或许会迎来更大的舞台。
离开新疆已有8年的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尼尕尔·艾则孜曾经想留在上海,但穿梭于祖国东西千里,目睹了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后,她转变了想法。她发现,家乡建设充满了各种机遇,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果每个新疆走出来的孩子都愿意回去努力的话,家乡才会变得更好。山河锦绣的尽头是故乡,她说这里更需要她。
青年人将根深深扎入大地,将人生融入祖国的大江大河,这是国家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的殷切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这一届大学生经历过艰难的疫情考验,从未放弃过自身的责任。立信毕业生任逸飞为疫情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如今,他从上海的战疫一线走向西部征途。身为第三代兵团人,他说,父辈曾教育他,迷茫时,不妨走那条更难的路。兵团曾是一片荒芜之地,数十年前,一代代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睡地窝子、吃草根,用热血和汗水将戈壁建设成绿洲。这样的担当,被传递到了新一代有志青年的身上。
去艰苦的地方,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接受从未尝试过的挑战。走出舒适圈,困难将成为成长最有效的磨刀石。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一次次对自我的探视中勇敢前行,人生的宽度必然会不断拓展。
“求学期间,我总觉得自己像一只候鸟,如今,我是一只从未断线的风筝。”这是新疆姑娘江尼力汗·呼瓦尼西选择回乡时的深情表白。不吝责任与担当,青春同样能收获诗与远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